初識《菜根譚》就被書中曠達高遠的處世之道所吸引,它堪稱傳世經典。明代洪應明樂天知命,悟透人生,把儒家的中庸、道教的無為、佛家的出世思想匯成菜根,書中的博大精深、書中的淡泊明志,書中的韜光養晦,慢慢品味,能嚼出人間美味,悟出人情練達,如涓涓細流潤澤心靈,如霜鋒利劍催人深省。
當在鮮紅的國旗面前信誓旦旦的宣誓,那一刻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當接到那份沉甸甸的錄用通知單,那一刻成為了一名國家公務人員,從此開始肩負起為人民服務的重擔,為稅收事業添磚加瓦的職責。然而,在紛繞的世俗世界里,我們會怦然心動,是非成敗的面前,我們會蜂心竭慮,再次拜讀《菜根譚》,又有著另一番徹悟。洪應明通達人生奧秘,用一本菜根訴說著他的終極修養和人生感悟,他告誡世人:人生中的難題,定心于錘煉。
他對身居顯位、志得意滿之人說要激流勇進懂功成身退。"恩里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頭。"當一個人擁有了至高的名利和權位,被人追捧,應該適可而止,不居功自傲,不得意忘形。我們應該學習"漢初三杰"張良在功成名就后,從"帝者師"退居為"帝者賓"的處事準則,達到這般境界,應該保持一種淡泊名利的思想,正如洪應明所說"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為官者應有著積極進取的志向,在實現了理想抱負的前提下,品味著林泉的真趣,垂釣富春江的嚴子陵,獨處山水田園的陶淵明,他們懂得"寵利毋居人前"的道理,遵循著"積極入世、恬淡出世"的原則,被世人傳為佳話。
他對私欲橫流、心生雜念之人說要迷途知返懂物欲之害。"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大千世界里,庸人往往把物質欲念當成人生的全部,一旦他們貪圖著輕易可得的便宜,私欲就會膨脹,利用職權把公物占為己有,最后墜入萬丈深淵,他們因自己的私欲演繹出一幕幕《權利之蕩》;而"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污,壞了一生人品。"那些"落馬"官員,他們曾經有著遠大的理想抱負,他們曾經在人民心中是偉岸的形象,但當他們拉開逐權逐利的帷幕,"節從肥甘喪",他們本來剛直性格變得懦弱,聰明變得昏庸,慈悲變成殘忍,墮落為行賄者的籌碼,迷途忘返,不能自拔,最后陷入囹圄。這些慘痛的教訓足以說明"非分之福,無故之獲,非造物之釣餌,即人世之機阱",意外之財不能占有,營私舞弊不能涉足,道德法律不能觸犯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每個黨員干部要常思貪欲之害,盡恪慎己之德。
他對仕途迷茫、前途坎坷之人說要永不言棄懂苦中求進。"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轟轟烈烈的事業,驚天立地的功績,是從難關險隘中拼搏而來的,人情反復,世路崎嶇,我們享受的幸福與快樂,也會歷經坎坷與挫折,這些困難、變故讓我們悲觀失望、萎靡消沉,或許從第一聲啼哭,我們便知道人生必定充滿了淚水和艱辛,我們不是至人,但是我們作為黨員干部,應該培養堅韌的毅力與信念,牢記"敗后或反成功,拂心處莫放手",永遠保持的奮發向上的沖勁,冷靜的回顧,深刻的反思,勇敢的迎接厄運。當你走錯一步,百行皆非時,開始迷惘時,不知所措時,不能放棄自己,因為"彌天的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徹底悔悟,重新做人。
他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之人說要內心持凈懂禮讓三分。"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見其寂",在權錢欲念面前,在切身利益面前,他們奮力掙扎,整日攻于算計,浮躁不安,惶惶不可終日,在勾心斗角中心胸變得狹窄,開始嫉妒,開始怨天尤人,"妒忌之心,骨肉尤狠外人",洪應明指出"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待人處事要心胸開闊,窄路也好,美食也罷,分些與人,其樂無窮,張英一揮而就"六尺墻","讓他三尺又何防"成為佳話,有了這種容忍和寬厚,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不進則退,只有采取正當的競爭手段,才能得以修身養性,不損人,不害人,每每欲念升起之時,在"夜深人靜獨坐觀心",消除妄念,流露真心,不斤斤計較,不刻意索取,保持一顆安然的心,這也是一種智慧。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這是后人對《菜根譚》質樸的評價,此書如滴水穿石,深刻雋永,字字珠鞏;似一杯清茶,需慢慢的品酌,回味無窮;如一劑良藥,需自查病根,一體其中滋味。只言片語訴不盡書中的奧秘,只有手捧徐根譚>"閑中不放過"、"靜中不落空",對待人生,才會有應付自如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