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一部極有影響的蒙學讀本,其作者和成書年代已無法確定。大約在清朝同治年間,有位叫周希陶的學者,對原《增廣賢文》進行了刪改、加工,使其內容更豐富,語言更精煉,邏輯性更強。現在流傳的《增廣賢文》很多,但大多都源于周希陶版本。
在家鄉,《增廣賢文》流傳甚廣,一直就有"學了《增廣》會說話,學了《幼學》走天下"的說法。小時候,經常能聽到父輩們講幾句"增廣",盡管他們在農村很少、甚至沒受過正規教育,但有許多人能對《增廣賢文》倒背如流,現在想來確實有點不可思議。雖然從小耳濡月染,但那時懵懵懂懂,不甚留意。真正接觸是在高中時代,讀了《增廣賢文》之后愛不釋手,深深為其豐富的文彩和深刻的蘊義所折服!对鰪V賢文》全書以韻文的形式,將格言排列在一起,句法交錯,靈活多變,讀起來抑揚頓挫,瑯瑯上口。且其"文言之不解,又俗言以曉之;直言之不妥,又婉言以通之;且善言之不入,又法言以儆之",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其內容"有文言,有俗言,有直言,有婉言,有善惡言、勉戒言、在家出家言,復有仕宦治世言,隱逸出世言,士農工商,無一不備",或來自古代文化典籍,或源于民間俚諺俗語,豐富多彩,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尤其值得欽佩的是,這本書有許多關于社會、人生方面的內容,是對前人處世經驗、智慧和原則的總結,寓意至深!对鰪V賢文》雖然是我國古代啟蒙讀物,但時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和極大的參考價值,被人們奉為"做人的準則,處世的法寶,交際的妙術,治家的秘訣".
她告訴我們要如何做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許人一物,千金不移",做人首先要講誠信,這是為人之本。"善事可作,惡事莫為",為人做事一定要區分善惡,"一毫之惡,勸人莫作;一毫之善,與人方便",惡事再小都不要做,而善事不論大小,要盡力而為,此所謂"隱惡揚善,執其兩端"."知己知彼,將心比心",要設身處地多為別人著想,互相理解,達到"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的寬容境界。做人要講團結、重和諧,"兩人一般心,有錢堪買金。一人一般心,無錢堪買針",團結就是力量,和氣才能生財;做人要講原則,光明坦蕩,"寧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做人不能只顧眼前,"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要"得寵思辱,居安慮危";做人要謹慎、細微,"念念有如臨敵日,心心常似過橋時";做人要盡孝道,"千經萬典,孝義為先","堂上二老是活佛,何須靈山朝世尊";做人還要自知、自省,"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首先要從自身找原因,"平生只會量人短,何不回頭把自量".在物欲橫流、社會道德滑坡的今天,這些做人的基本準則尤顯難能可貴。現在雖然是法制社會,但通過法律來約束人的行為很有限,更多鞭長莫及的個人行為屬于社會道德范疇,需要靠個人的自覺自愿!对鰪V賢文》就是從傳統的道德、倫理出發,闡釋做人的道理,規范、約束個人的行為,比法律的涵蓋面更細、更廣,它所體現的社會意義不言而喻。
她告訴我們要努力學習。"人學始知道,不學亦徒然",人只有學習才能明白事理,不學習什么事都不懂,學習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如何學?"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學習必須是一心一意,來不得半點馬虎,學風要正。有許多事情是"見者易,學者難",但是"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閉看",學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付出努力和艱辛,"筍因落篝方成竹,魚為奔波始化龍",只有在磨練中不斷學習才能進步、成長,有付出才有收獲。從哪里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三人同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向書本學,向老師學,向實踐學,人人可學,處處可學。學習要珍惜時間,"黑發不知勤學早,看看又是白頭翁",要趁年輕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否則就會"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造成"有田不耕倉魔虛,有書不讀子孫愚"的嚴重后果。現在的知識更新比以前任何年代都來得快、來得迅猛,這要求我們更加要注重學習。雖然現在學習的內容、方式、方法與過去不盡相同,但學習的精神和道理是相通的,這些古老的格言警句應該能給我們的學習帶來新的啟辿和思考。
她告訴我們要遵紀守法。"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這是最樸素、最基本的守法之道。這句話在今天看來似乎有點迂腐,但做不到這一點,往往就會慢慢步入犯罪深淵。"君子愛財"是人之本性,但必須"取之有道",這里的"道"指的是道義,是法律所允許、支持的,而非那些貪官污吏走的歪門邪道。"人心似鐵,官法如爐",法律自有其剛性和威懾力,任你如何奸詐、狡猾,只要犯了法,法律就可懲治你,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僥幸只是暫時的,違法者始終逃脫不了法律的懲罰。他們或許自認為做得天衣無縫,卻不知"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雖然帶有一點迷信色彩,但"要使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違法亂紀終究是要付出慘痛代價的。所以遵紀守法才是正道,"懼法朝朝樂,欺公日日憂",只有對法律心存敬畏之心,知法、懂法、守法,我們才能快樂工作,開心生活,而"欺公"者只能生活在日復一日的害怕和恐懼當中。經常有報道說某某罪犯在法律面前交待罪行之后,"終于可以安穩地睡一覺了",足可見"懼法"與"欺公"的巨大反差。
她告訴我們要知足感恩。"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知足才能常樂。"人見白頭口嗔,我見白頭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頭死",這種胸懷是何等的豁達!知足是一種心態,"別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等我回頭看,還有挑腳漢",就很形象地描繪了這種心態。其實,就我們現在的各個方面,不講是"騎馬"的,作為一個"騎驢"的應該是綽綽綽有余的,比起眾多的"挑腳漢",還有什么不滿的呢?所以我們要自我調整心態,學會知足。知足常足,只有知足的人才懂得感恩,"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動物尚且知道感恩,更何況人?"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只有懂得感恩,才會珍惜"一飯一粥"、"半絲半縷",珍惜所擁有的一切,這是人生幸福、快樂的源泉。那些"點石化為金,人心猶未足"的人最后得到了什么?除了失落感,什么都沒有。"貪他一斗米,失卻半年糧;爭他一腳豚,反失一肘羊","求財恨不多,財多害自己",最終是得不償失。前車之鑒,后車之師,我們當引以為戒。
勿庸諱言,受時代和歷史的影響,《增廣賢文》的某些內容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家由父,出嫁從夫",這是純粹的封建"三綱五常"理論;"大家都是命,半點不由人","萬事皆已定,浮生空自忙"等,帶有明顯的宿命論色彩和消極厭世心態;"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反映的是當時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這些都是不符合時代精神的,需要我們去正確認識,或批判,或挨棄,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盡管存在這些缺點,但畢竟瑕不掩瑜,《增廣賢文》仍不失為我們今天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人生寶典!
細細品味這本書,你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