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回憶梁曉菊
一直以來,我都不是十分熱愛讀書的人,從沒有每天堅持讀書的好習慣,甚至拿起書本就會打瞌睡。朋友經(jīng)常笑我:“像你這樣不愛讀書的人,怎么還會考上大學?”其實,說起我的讀書故事,還是非常值得回味的。
記得上初中時,語文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讀書作業(yè)--閱讀世界名著。為了完成作業(yè),我拖爸爸媽媽來到書店。看著浩如煙海、林林總總的書籍,覺得頭昏眼花、不知所措。突然,在一側(cè)書架的最頂層,一排金光閃閃、包裝精美的書跳入我眼簾:《少年維特之煩惱》《傲慢與偏見》《飄》《紅與黑》《巴黎圣母院》……封面看起來很漂亮,于是我便把這套書買回家。在以完成作業(yè)為目的的驅(qū)動之下,我看完了人生中第一套書。
看完這套名著,我的人生觀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確立。在那個青春懵懂的初中時代,《少年維特之煩惱》讓我知道少年的愛情或許不是真正的愛情;《飄》的主人公斯佳麗成為我所追求的獨立堅強的“女性形象”,費雯?麗成為我最喜歡的女影星;《傲慢與偏見》《紅與黑》《巴黎圣母院》讓我知道世間的人情冷暖……這可謂我第一次認認真真讀書,第一次從書中學到了人生的一些真諳。之后我就再也沒有看什么名著,雜志、小說都是偶爾隨手翻閱,每天捧在手心的就只剩課本了。就這樣,我的讀書故事停留在了初中時代。
時光飛逝,轉(zhuǎn)眼間就到了大學。在完全自由、徹底放松的大學時代,塵封已久的讀書熱情終于得到了釋放。大學校園里的圖書館像書的叢林,走在里面的我差點迷失方向。大一、大二的時候,什么書都讀,文藝類的、經(jīng)濟類的、歷史類的、政治類的、科技類的……五花八門,似乎學到了很多東西,又似乎什么都沒有學到。到了大三,忙亂的讀書熱情開始沉淀下來,慢慢找到了自己最感興趣的領(lǐng)域:心理學、經(jīng)濟管理學、廣告策劃學。于是開始有選擇地讀書,為自己的將來做準備。在后來的兩年里,看了很多關(guān)于這三個領(lǐng)域的專業(yè)和非專業(yè)書籍,對畢業(yè)后的求職充滿了期待。這便是我讀書故事的第二個篇章。
生活總是充滿了變數(shù),畢業(yè)后我沒有能夠朝著自己設定的方向發(fā)展,卻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雖然大學念的是師范專業(yè),但當時并沒有考慮當老師,所以在專業(yè)知識方面我可以說完全是個門外漢。工作的第一年就開始惡補,每天幾乎是抱著書睡覺!可惜沒什么收獲,專業(yè)理論太枯燥,怎么也看不進去。幸好在這個信息高速發(fā)達的年代,很多東西都可以從網(wǎng)絡上學到。一天,無意間在當當網(wǎng)看到一本名叫《一份特別的教案--教育藝術(shù)案例與分析》的書,它到底特別在哪里呢?于是我在網(wǎng)上書店買下了這本書,沒想到它便成為引領(lǐng)我全身心進人教師行業(yè)的導師。書中的每一個案例都充滿著教師對學生無私的愛,每篇點評都深刻到位地對實際問題進行了有效指導。也正是在它的指導下,我贏得了學生的喜愛,感受到教師的驕傲與快樂。隨后還看的一些書籍就沒什么深刻的印象了,似乎也沒怎么認真看過書,都在忙著備課、改作業(yè)、考試和講評。
機械地重復著每天的工作,三年很快就過去了。突然有一天,我感覺自己好像變笨了,面對學生不再那么自信,面對世界、面對生活、面對現(xiàn)實開始恐懼。我到底怎么了?煩躁不安、恐懼驚慌在內(nèi)心不斷膨脹、膨脹、膨脹,終于“砰”的一聲爆發(fā)出來。當了三年教師的我犯了一個不該犯的錯誤,受到了懲罰,自我內(nèi)心的懲罰。在這段痛苦的自我懲罰時期,無論如何宣泄都不能排解心中的痛苦,最終唯有讀書使我冷靜了下來。這是一本泛黃的、散發(fā)著霉味的老書,名叫《人際交往的技巧》,出自美國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書中從人性的心理特點分析了人們在交往中常見的問題,并指出切實可行的應對技巧。看完之后,我重新審視這三年來自己走過的路,知道的確是應該好好學習怎樣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時候了。我畢竟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學生,而是這個復雜社會的一分子,必須學會在社會中生存。隨后我還看了很多關(guān)于怎樣適應社會的書籍,對人生有了重新的認識和定位。
現(xiàn)在的我又快有一年沒認真讀過書了。這個學期看了一本《你在為誰工作》,雖然寫的是企業(yè)中的員工,但對于我們教師來說,書中的道理也是很有用的。特別是對于年輕的教師,它能讓人明確工作的意義,找到工作的快樂。這本書可以說是我讀書生涯的又一個加油站。
讀書使我安靜,讀書能夠讓我聰明,讀書能夠讓我自信。讀書就像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個加油站,讓我動力十足地沖向終點!這就是我的讀書故事,相信以后還有許多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