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要注意選取有新聞價值的事實作為寫新聞的對象
新聞是具有價值的“商品”。對于作者來說,寫的新聞沒有價值,就無法通過報紙、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傳播出去,自己的辛勞得不到社會的承認而成為徒勞,也就無法達到寫作的目的;對于新聞媒體來說,如果傳播的無價值或價值小的新聞多,就會失去受眾,自己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可見新聞價值對新聞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1)什么是新聞價值。新聞價值指所選取的事實本身應具有真實性、新鮮性(稱為新聞價值因素中的不變因素),以及重要性、顯著性、變異性、人情味等(稱為新聞價值因素中的可變因素)特性中的某個特性;也指新聞作者及編輯如何選定新聞事實,如何寫作或編輯,使新聞的內容與形式達到完美的統一,以引起受眾的關注,使新聞價值得以體現出來;還指新聞通過“受眾關往”這一媒介作用,在受眾內心世界產生的積極影響,能起到鼓舞、啟發、教育、指導等作用,即新聞的“功能”也即所謂的“社會效果,,等等。
用較為簡單的文字表述為:
新聞價值二有新聞價值因素的事實+完美的寫作與傳播+積極的社會效果
(2)如何選取具有新聞價值的事物。社會生活、社會發展中的信息浩如煙海,新事物也無時無刻大量涌現。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作為新聞來報道,只有那些具有新聞價值的事物,才可構成供發表的新聞。根據上述新聞價值包含的幾個方面,寫新聞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要學會發現、選取具有新聞價值因素的事物。如何發現和選取?可考慮以下幾點:
①首先要考慮其是否具有真實性。真實性是世界各國新聞工作都十分強調和重視的。我國1994年4月頒布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就規定:“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工作者要堅持實事求是,人實際,深人群眾,加強調查研究,不得捕風捉影,不得想象虛構,不得弄虛作假,不得為追求轟動效應歪曲事實。力求全面地看問題,防止主觀性、片面性、絕對化,努力做到從總體上、本質上把握事物的真實
性。”
這里強調的真實,不僅要事實的真(即必須是生活中有的),不能虛構;而且應具有本質的真(即反映了事物的本質),不能只見現象,不見本質,也不得只見支流,不見主流等;特別是在寫作時,不得移花接木、張冠李戴,不能像文學創作那樣搞綴合。
②要考慮其是否具有新鮮性。新鮮性是新聞的特質之一,與真實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真實性與新鮮性被稱為新聞價值的不變因素)。新聞,顧名思義,要新,不新就不成其為新聞。
新聞中的“新”,一是指及時、公開傳播的時效性,要快。新聞界愛說的一句話是:今天的新聞是金子,昨天的新聞是銀子,過時的新聞是石子。二是指新聞報道的角度要新,內容要新。現在傳播手段日益現代化,尤其是通過衛星可進行現場直播,很多新聞要做到“快”并不難。這種情況下,新聞的角度新、內容新更為重要。
③要看其是否具有新聞價值可變因家中的某些因素。作為欲寫成新聞的事物,其真實性、新鮮性是必須的,但一個只包含這兩點的事物還不能作為寫新聞的對象,還應在此基礎上,看一看其是否具有新聞價值可變因素(重要性、顯著性、變異性、人情味等)中的某些因素。一個事物中難以都具有這些可變因素,但起碼應具有其中的一個因素,否則就難以構成新聞。
重要性、顯著性是指事物具有能對社會、對受眾造成較大影響、或受受眾普遍關注的性質。如領導人的活動、名人的行蹤等,都具有重要性、顯著性的特點。這里需指出的是:重要性、顯著性對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行業,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單位、不同的行業,甚至不同的人群等,什么重要、什么顯著,各自的要求和程度是不同的,是相對的。因此,寫新聞,首要的是要明確:給哪一個媒體寫?什么是這個媒體認為重要的、顯著的?寫給哪類人看?這類人認為什么是重要的、顯著的?等等。
變異性是指生活中出現的不平常的事物,如一只母雞生了一個蛋中有三個蛋黃、一匹母馬生了一匹有五條腿的曉馬之類,這些事可滿足人們的好奇心理,因此常常被當做新聞來寫。
人情味是指事物中包含有能打動人們情感的因素。如一個拾破爛的婦女,撫養三個棄嬰成人,并使她們考取了大學;一個獨生子娶了媳婦不要老娘,老娘受不了虐待而上吊自殺等。這些事能激起人們的強烈感情,是寫新聞的題材。
④要考慮其寫成新聞后的社會效果。寫新聞的最終目的,是讓新聞起到或認識、或教育、或啟發、或指導、或健康娛樂等作用。如果一篇新聞發表后起不到這些作用中的某個作用,那這篇新聞就無價值可言,也就違背了作者寫作、編輯編發新聞的初衷。如果新聞引起負作用,社會效果不好,那就會給革命事業帶來損失。如,某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九歲兒童牧鴨,年純收人兩千五百元》的新聞,作者寫作、編輯編發這篇新聞的目的,是歌頌黨的開放政策好,指出只要勤勞,小孩也能致富。但作者、編輯均沒有想到文章選取的事與國家的義務教育法精神相悖。新聞發表后助長了一些人不愿讓兒童讀書而強迫其去掙錢的不正之風,社會效果是很不好的。因此,寫作新聞、編發新聞必須考慮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