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觀鳥,也拍鳥,和喜愛拍鳥的人一樣,總是期望自己能拍到生動漂亮的鳥照:畫面背景干凈,鳥的眼睛有神,鳥的嘴里有“貨”.其實要做到這幾點談何容易!鳥是天空中馳騁的精靈,不由攝影人擺布。所以不難想象,一張生動漂亮的鳥照背后,聚集著多少拍鳥人的艱辛。
這個周末,我到大夫山公園拍鳥,公園里人來人往。好不容易在紜山景區林中找了個僻靜的角落,可是里面蚊蟲太多了,叮得我無法立足。正準備離開的時候,一個暗灰色的身影從樹枝上滑落,突而又迅速升起回到枝上。定睛一看,是一只灰色的小鳥。它體長約13厘米,頭大翅長,嘴黑色,短而寬闊,大大的眼睛配上淺白色眼圈,顯得炯炯有神。很明顯,這是一只鹟類小鳥。再細看,它的嘴基部明顯發黃,胸腹白且略沾灰色,翅尖達到尾的中部,可以判斷這是一只北灰鹟。北灰鹟每年秋季前后來到廣州越冬,春季過后陸續返回東北亞及喜馬拉雅山脈地區繁殖。
鹟是以小飛蟲為食的小型鳥類,它們眼大翅長,經常靜靜佇立在突出的枯枝上、敏銳地搜索四周,一旦發現空中飛行的昆蟲,立刻騰空追擊,叼住飛蟲后又飛回原來的棲位上,整個過程不過兩三秒鐘,動作干凈利落。因為它們的活動地點比較固定,動靜相兼,很受拍鳥愛好者的青睞。
我不顧蚊蟲叮咬,與這只北灰鷂整整周旋了三個多小時。它或駐足凝視,或與我回眸對視,或上下翻飛捕食……最后它對我完全放松了警惕,一頓飽食后在樹枝上精心地梳理起羽毛來。拍鳥的過程頗具魅力,其本身就是一種人鳥和諧的特殊體驗。
鶻類的英文名Flycatcher意思是“捕挺飛蟲者”,它們的形態相似,大眼睛,嘴扁平,嘴基寬闊,長著密而長的嘴須,翅長腳短,與捕食飛蟲密切相關。
廣州分布的灰褐色的鹟有三種:北灰鹟、烏鹟、灰紋鹟,烏鹟前胸黑灰色較深,翅較北灰鹟稍長,灰紋鶴前胸有縱形條紋,翅更長,幾乎要達到尾羽的末端了。烏鹟和灰紋鶴春秋兩季遷徙時在廣州過境,只有北灰鶴在廣州越冬,最容易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