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個雷鋒
雷鋒已經故去很多年了,關于雷鋒傻不傻、學雷鋒實不實惠的討論卻好像一直在進行,可見并不是每個人都那么容易被說服。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可以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根本就不是簡單的傻或者不傻、實惠或者不實惠。
長久以來,我們總是以為給別人以幫助、服務別人是一件高尚的事,也是一種高尚的精神。這當然不錯。但這僅僅是從施予者的角度來說的,如果站在被施予者的角度呢?
有提供幫助的人,就會有接受幫助的人;有服務別人的,就會有被別人服務的。他們是不是可以心安理得地泰然受之呢?他們是不是可以在一次又一次的接受別人的幫助之后而從不幫助別人呢?我們當然有理由鄙夷他們的人格,但又有哪一條法律說不允許他們這樣做呢?
大概很多人就是在見到了太多的這樣值得鄙夷的人之后,才會說雷鋒傻、學雷鋒不實惠的。然后,慢慢地他們自己也就變成了這樣的人。于是,雷鋒越來越少,雷鋒成了一種高尚高貴的象征
我們可以再設想一個相反的情形,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人不是雷鋒。除了這個人,所有人都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同時也接受著別人無私的幫助。而那個人只能在鄙夷中孤獨地生活,雖然雷鋒們還是會給他以幫助,但他能忍受這種孤獨嗎?這時,對他來說學雷鋒就一點也不傻,也實惠得很了。
我們如果比較前后兩種情形,當然會覺得后一個世界更美好,因為那是一個合作的世界,一個關愛的世界。和前一種情形中所有人都不付出也什么都得不到相比,這是一個有付出但得到更多的世界。
這就是社會。社會是互動的,人們在相互的關心中自己的狀況也得到改善。在回答雷鋒傻不傻、學雷鋒實不實惠的時候,我們也許不需要簡單地給出一個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我們可以描述這樣兩個世界,讓他自己去尋找答案。如果他還是覺得傻,那好,遠離我們;如果他覺得不傻、實惠,那就加入我們。孤獨冷漠和關愛溫暖,很快就會分出高下的。
其實道理很簡單,早就有人道破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還有一句傳唱已久的歌詞: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