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該不該儉
曾有一位老人對我說:“今日的浪費大軍有兩個主力:一個是當官的,一個是上學的。前者自有各級紀委去管,而后者就要靠自己了。"
可能有的同學會說:“老一輩領導人都說‘苦誰不能苦孩子’,你又何必唱反調呢?”但這就可以成我們揮霍浪費的理由嗎?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當我們把浸滿父母汗水的鈔票瀟灑地扔進商家口袋時,我們是否應該想想父母的辛勞呢,如今的青少年在消費經驗b頗為.‘早熟”,籃球場上滿眼的NIKE;足球場上,遍地阿迪達斯、雙星;生日聚會上,派克筆、名牌服裝、商務通等等代替了充滿溫情的賀卡。用學生自己的話說,這叫“時尚”。多么美妙的兩個字!可是有的經濟困難的家庭恰恰因為要為子女“包裝”,而發生了新版的“許三觀賣血記”。有的家長認為為了孩子成才,花錢值,可他沒有想到當一個學生整日揮金如土地追求時尚時,又怎有時間去為了成才而拼搏?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已證明了“豪門出逆子”的理論,而當今社會更為可悲的是 “寒門亦出逆子”。豪門也好,寒門也罷,儉奢二字之別,便決定了青少年的前途。試問一個自小揮霍無度的少爺怎能不成為前一種“浪費主力”的接班人呢?
我們不必再復述諸如:美國總統的孩子一周只有七元零花錢,或是億萬富翁之子餐廳打工,甚至追溯古代的傳說。揮霍奢侈可以覆滅一個王朝,腐蝕一個學生只是舉手之勞罷了。
在中國經濟騰飛的今日,我們當然不必像雷鋒那樣一雙襪子穿幾年,也不必再像青年毛澤東那樣一個燒餅頂一天,但我們更不能消費起來“吃流直下三千尺”,“適度”二字要緊緊把握。
勤儉的韓信拜將封侯,勤儉的毛澤東開天辟地,勤儉的錢鐘書文存千古.勤儉的羅丹藝傳萬世。只要遠離奢侈,不但可“儉以養德”,更可以“儉以成才”。有了勤儉這一“殺手鋼”,消火浪費大軍中的兩個主力便易如反掌了。
都說“足球要從娃娃抓起”,我看制止腐敗就要從學生抓起讓奢侈者后繼乏人不正是每個善良人的夢想嗎?拾起“儉”的盾牌,抵御種種“污染”的“沖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