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大自然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一聲感嘆,陶淵明回到了久別的故園。拋別人世的富貴榮華,五柳先生融人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閑適的境界之中了。
…………
20世紀的最后幾十年,人類的工業文明對環境的破壞越來越重。大批市民紛紛向鄉間田園進發,去享受新鮮的空氣、潺潺的清泉和靜謐的森林。
…………
大自然,是人類心靈的家園。
有人認為,宗教是人類靈魂的棲息地。不錯,雖然科學已經十分昌明,宗教這種古老的迷信依然溫暖著人們的心。宗教傳統缺失的中國人,不能深刻理解西方人對宗教的虔誠。
但無論宗教如何強大,它也無法取代大自然的地位。這是什么原因呢?我認為主要在于大自然不僅僅是景觀。大自然中有高山、大海、湖泊、森林這樣的美景,但更重要的是它包容著許多有生命的東西。智利女詩人朱斯特拉達在她的散文詩里寫道: “……地下和地上一樣,也有很多生物。它們會愛,會恨……” 改動幾個字就成:“大自然和人類的世界一樣,也有很多居民。他們會愛,會恨……”人把自己置于大自然之中,會感到無數的生命在和你共同呼吸著。生命與生命之間是會共鳴的―所以熱愛大白然,必然也會在心靈上得到大自然母親般的撫慰。
大白然如此美好而可親,但很多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們或是蜷縮在都市的水泥盒子里,無精打采地觀看一個更小的鐵皮盒子放出的肥皂劇,或是只知瘋狂地向大自然索取而不貢獻。在我們的生活里,人與大自然的交流實在是太少了。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會出現這樣一幅情景嗎?―西斜的夕陽下,一個小姑娘向四周拋散著板栗和棒子,小鳥和小松鼠在她的周圍快樂地叫著跳著,享受著這些美味的點心。這像是童話吧,其實這是19世紀歐洲著名的“擎燈女神”南丁格爾童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久已壓抑的人們,回到大自然中去吧!正如一位學者的幽默:
“我們已經拋棄了上帝。如果再把大自然一腳踢開,我們會感到孤獨和寂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