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反對黨八股讀后感
八股文作為一種文體,已隨著科舉制度一起消亡了。但其作為對一種死板格式化的文章的代稱,卻一直保留了下來。
毛主席的《反對黨八股》,是談的延安時期冗長無物的文風的問題。時至今日,讀這篇文章,卻依然感到親切,真是一大悲哀。
當下八股文之流行,不只是政府發言。君不見,報上‘舊新月異”的新聞一篇又一篇,同樣的廣告用語翻版了一條又一條,電視劇里的格格、太監換了一個又一個:千人一腔,萬語一辭,這種垃圾第一次出現時還能給人以新鮮感受,但第二次、第三次……第一百次出現時,簡直就令人無法忍受了。
這種八股文的最大炮制者是傳媒,尤其是電視,“我選擇,我喜歡”;“我運動,我健康”;“我……”這些滿是垃圾的廣告毀了明星,也毀了一個品牌想一想,假如耐克鞋只會把喬丹請出來,面無表情地說一句:"I love it, I choose it.”恐怕一半喬丹迷要吐血。比廣告更令人慘不忍睹的是電視劇。一部《還珠格格》已經太長太濫了,現在打開電視機,可好,碰見古裝片必稱“格格”,清朝皇室簡直堪為人口膨脹的表率廠。而且,不論是康熙、雍正、乾隆、唐太宗、唐玄宗,一律擺出同一副臉孔,說一樣的話,做一樣的事:微服下鄉和談自由戀愛。這樣糟踐歷史,我們不愧是21世紀新一代。
除了這些,流行文化中還有許多許多類型的八股文:空洞無物、大同小異的歌曲(從歌詞到曲調);空洞無物、大同小異的散文、小說(典型的是網絡文學);空洞無物、大同小異的名人傳記(所謂殊途同歸是也),等等。這些八股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實在為害不淺。我不妨按毛主席的方瓶一數:
第一條罪狀:空話連篇,言之無物。
第二條罪狀:撒嬌作癡,借以媚人。
第三條罪狀:大包大攬,亂抓對象一一心想迎合所有人的趣味,自己就失去了趣味,也降低了別人的趣味。
第四條罪狀:語言無聊,像個文盲。語言“通俗”到低級,無一字需要費腦筋。文字本當是精心的創作,但在“八股”那電,已是同一模式的爆炸了。
第五條罪狀:亂七八糟,如大雜燴。人物身份、語言都是如此,沒有角色定位。
第六條罪狀:不負責任,到處害人。害的不僅僅是觀眾,也是群體文化空氣,包括歷史。但愿我們的孩子們不要以為康乾盛世就是格格加太監。
第七條罪狀:流毒民族,妨害發展―我主要指文化發展。
第八條罪狀:傳播出去,有辱形象―聽說《還珠格格》最近在韓國熱播,我聽了渾身發抖。
以上便是我反對今八股的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