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綠蔭如洗,護竹何勞荊杞”,一聲聲竹吟吸引了剛踏人校園的我。我匆匆走到學校的“竹境”,只見同學們圍在竹子旁,時而低吟,時而贊美,我忍不住插上一句“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大家的笑臉,在竹林間投下的斑駁的陽光映照下,看上去,分外陶醉。
午間,坐在幽靜的圖書館里,望著窗外郁郁蔥蔥的竹,聞著的是遠方的竹香和手里的書香,心情如同鳥鳴般舒暢愉快。隨手從書架上拿下一本書,正是冰心的《竹》:“方指悠悠情何了,竹指桃花一勝竹。”優美的詩句,帶著從書中飄出的淡淡書香,描摹著竹的美色。“愛竹莫忘竹英雄。”是呀,竹的品質乃是堅韌不屈,古往今來出了無數如竹般的英雄豪杰:反扒英雄竹衛東,戰場英雄張自忠、薛少云。他們的精神,正應了古語“英雄如竹不敗”。
課間,我們三四個一伙,準備著校園的詩詞競賽。我選擇的是頌竹,為了更深刻地體悟竹的精髓,放學后我孤身一人徜徉在校園的竹林里。徐徐微風,輕輕吹過我的耳畔,吹向竹林的深處。聽著竹聲在我耳旁“沙沙”作響,仿佛訴說著竹的故事。碧綠的竹葉隨風輕輕搖擺,如同畫家筆下一幅栩栩如生的圖畫,又仿佛迎奏著一曲竹之風:侵階蘚拆春芽迸,繞徑莎微夏蔭濃;無賴杏花多意緒,數枝穿翠好相容。欣賞著鄭谷所寫的《竹》,仿佛置身其中,生似竹,長成竹;人似竹,竹如人。
詩詞競賽如約而至。賽場上,同學們佳句紛呈:有贊美蓮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贊美梅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贊美杏花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我引用韋式《賦竹》中的一句:“竹,臨池,似玉悒露靜,和煙綠。搶節寧改,貞心自束。”贏得了這場比賽。
奪冠之后,回想整個準備過程,我想,其實,校園里的每個時節,每個角落,如果用心去體會,都充滿了書香詩韻:清晨,仰望著天空泛起魚肚白時,“清晨望晴空”“初日照高林”的意境躍然紙上;六月,小小的池塘演繹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夏日勃勃生機;深秋,校園滿地金黃的杏葉和殘菊,勾勒出“露濕菊香滿池岸”的風情;傍晚放學,抬頭,望著那抹天邊的紅色,唉,“怨夕陽之西斜”呀!
又如當下,微風拂過,風香之中帶著不遠的桂香,正是“桂花秋一苑,涼露夜三更”啊。風輕輕送走了烈日的燥熱,風寄來了瑯瑯的書聲與那抹淡淡的書香……文章以“一片綠蔭如洗,護竹何勞荊杞”的詩吟聲開篇,又以“桂花秋一苑,涼露夜三更”的詩境收尾,開頭新穎生動,結尾意味深長,首尾遙相呼應。整篇文章語言流暢生動,用字遣詞恰到好處,注重意境營造,以細膩的筆觸繪就了一幅“書香詩韻滿校園”的真實畫卷,讓人讀后不由沉浸在語言營造的詩情畫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