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游子的詩歌,是游子內心永久的烙印,是永遠揮不去的那份鄉愁。
——題記
我曾經問過媽媽,鄉愁是什么?媽媽說:“你還小,連爸爸媽媽的身邊都不曾離開過,哪能體會到鄉愁呢?要說你的愁,有的也只不過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以后讀的書多了或許求學離開故鄉,就能感受到了!”
果然,隨著讀書量的增多,我的知識在增加,我的感情也逐漸厚重起來。或許,我多少能理解鄉愁這種復雜的情緒了吧。
鄉愁,是卷帙浩繁的詩篇中詩人們內心的吟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訴說著時光流轉、物是人非的哀痛;“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是賀知章的傷感與喟嘆;“一片冰心在玉壺”,是王昌齡的赤子忠心;“何當共剪西窗燭”,是李商隱的期盼和回憶;“月是故鄉明”,杜甫對于故鄉的情感是多么執著……游子們的愁緒如同月下氤氳的霧氣,在我的心中彌漫。
鄉愁,是味蕾對兒時記憶的永不背叛。一曲《前門情思大碗茶》,唱的是老北京對冰糖葫蘆、窩窩頭的回憶;汪曾祺認為比起高郵的咸鴨蛋,其他地方的都黯然無味;周作人在北京吃到故鄉的腌菜,覺得“有一種舊雨之感”;再到近期央視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勾起的不僅僅是吃貨們的食欲,更深的還有對故鄉的熱愛和懷念。
鄉愁,是綠葉對根的思念。在每一個人心中,都種植著根的意識,父母在哪里?故鄉在哪里?祖國在哪里?席慕蓉說,“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即使她回過家鄉,鄉愁還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余光中說,“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一灣海峽在交通如此便利的今天,也還是不能消除許多人魂牽夢繞的故鄉情。對于游子,自己永遠都是一片樹葉。
到了現在,我認為我對于鄉愁的認識更加深刻了。鄉愁是什么?是對故鄉、對祖國的思念和熱愛,這種情緒一旦被升華,就會化作實現夢想的行動。正因為如此,錢學森、鄧稼先拋卻了國外優厚的待遇,把他們的一生獻給了“兩彈一星”,實現了中華兒女的強國夢;“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李四光把他的一生獻給了祖國的地質事業;那些基層教師扎根一生,決心用知識改變家鄉;那些華僑和企業家,通過捐助,改變家鄉的貧窮落后……這些,都是對鄉愁最好的詮釋。
有一天,我也許也會離開故鄉,我也會產生那種揮之不去的淡淡離愁,我也會寫出獨屬于我的鄉愁,亙古不變的,是我們都有一顆熱愛故土的赤子之心,是用自己的本領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