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漸漸消退,天地間朦朧一片。
客廳里,爺爺怡然自得地倚靠在藤椅上,而我則坐在一旁,默默讀著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在余光中先生的筆下,鄉愁是形象而具體的,可是對我來說,鄉愁會是什么呢?屹立在東關片區的東塔,那是鄉愁嗎?
在東大街上的古漢臺,那是鄉愁嗎?
依傍著石門水庫的棧道,那是鄉愁嗎?
“鄉愁是什么?誰也說不清,不過大概我們這輩人心中的鄉愁就是那座古鐘樓了吧!”爺爺仿佛看透了我迷茫的雙眼,輕聲地說道。
“古鐘樓?是現在的鐘樓嗎?我怎么從來都沒有見過?”爺爺話語中出現的新名詞打斷了我飛向天際的思緒,我不禁問道。
“你當然不知道了,那座鐘樓在‘文革’時期就被炸毀了……”話未說完,爺爺便用手抹臉,他似乎已經紅了眼眶。
良久,我們爺孫倆都不再說話。也不知為什么,這樣的寂靜使我心中一陣酸楚。后來通過爺爺斷斷續續的講述,我才得知這已不復存在的古鐘樓的歷史。她建造于清嘉慶年間,一直完好保存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歷史悠久的她親眼見證過清廷落臺,民國征戰……抗戰勝利以后,她也曾和人們一同共享勝利之樂,人們在她周圍歡呼、放鞭炮、載歌載舞。爺爺還說,古鐘樓是當時漢中市區的制高點。登上她,整個漢中城大大小小的街道便一覽無遺了。她的四周,青磚庭院,紅瓦屋頂,都如同她的子民,似乎在隨時聽從她的調遣。同時在她的不遠處——那滿是殘痕的城墻,無論經歷多少風雨,依舊保護著她,就像稱職的哨兵堅守著崗位。但她的生命卻不幸在“文革”中戛然而止……
又是一個夕陽西下,我輕步走近爺爺身旁,忽然發現,爺爺正對的方向似乎就是古鐘樓的方向。
“爺爺還在想古鐘樓的事嗎?”我輕聲問道。
“是呀!”爺爺嘆息著,“你或許不能懂我們這輩人心中的鄉愁,那個古鐘樓陪伴了我們的成長啊!”
“那——爺爺再講講吧。”
“春天到了,鳥兒們飛回這兒,它們所選擇的第一個筑巢地就是這古鐘樓,似乎這里就是它們的家。每當下午,孩童們總要擠出點時間來,到她這兒玩耍。夏天,鳥兒們終日在古鐘樓頂上盤旋飛舞,時而快,時而慢,時而舒緩,時而緊湊,演繹著一曲又一曲美妙的舞曲。秋天,每當有風吹過。她便會叮當叮當響起清脆的鈴聲,以其獨有的方式化解了秋天的蕭瑟。冬天最有趣,當其他地方還未見冰凌時,她的塔頂卻已布滿冰霜,冰柱自然地垂落在她的兩鬢,那景色真美的沒話說。”
原來如此!她在爺爺那代人的心里不是一座冰冷的建筑,而是陪伴著他們成長的一位摯友。春夏秋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同他們一起成長,一起哭笑。這天過后,那個原本在我腦海中模模糊糊的古鐘樓,忽然有了色彩、有了溫度。
我想我大概能夠理解什么是鄉愁了,或酸楚,或甘甜,或苦澀,鄉愁都是真摯的愛。時空的轉換或許留不住那些陪伴我們成長的美好事物,但記憶、眷戀與思念卻一直都在心靈深處,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