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hehappyfew獻給少數幸福的人,這是19世紀法國杰出現實批判家司湯達為其代表作《紅與黑》的題詞。什么是幸福,怎樣獲得幸福?這是人們一直在苦苦思索的問題。也許,從于連短暫而奮斗的一生歷程中,我們可以尋求到答案。
司湯達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多元復雜的真實的于連。這個出身卑賤的年輕人,擁有杰出的才華和渴望飛黃騰達的急切夢想,然而生不逢時,在那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里,為了實現他那勃勃野心,工于心計但又心底善良、不擇手段但又追求精神的安慰,他經歷了一次次的反抗和妥協,最終在追求虛榮和渴望保持心靈高貴的雙重折磨下,出人頭地的幻想最終悲劇性地破滅,而他的人生也走到r盡頭。
《紅與黑》中,"紅"象征著于連追求人生和幸福的意義,"黑"象征著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為追求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的真正意義。其實,于連的悲劇不僅僅是作為一個追求成功的小人物的悲劇,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劇,更是人性的悲劇。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為追求成功而迷失自我,有多少人為追求名利而與本真漸行漸遠?
這不得不讓我們對現實產生更多的思索,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對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憧憬和設想。然而在時間和現實的沖刷下,還有多少人記得小時候的夢想,還有多少人在堅守心中的希望?為了適應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我們在不停地追逐,不停地奔波,我們放棄了自己的誠實、善良,用一張張面具掩去了內心的真誠、美好,一幕幕地重復上演于連的悲劇,于是幸福離我們越來越遠。
司湯達曾說過:"一個人的幸福不取決于智慧者眼中事物的表象,而取決于他自己眼中事物的表象".如果說是于連渴望飛黃騰達的夢想使得他不得不變得自私、虛偽,甚至經常做出違心之舉,那么死亡給了他最后一個機會,讓他解除社會束縛,卸下偽裝,得以還原最真實最美好的自己。"我曾經野心勃勃,我并不為此而責備自己……但是,如果自己讓步于那些卑鄙的事,自己也會變得非常不幸的。""直到我看見生活的盡頭離我如此之近的時候,我才學會了怎樣享受生活。"當一個人知道自己因何而死的時候,他便會知道他為什么而活,怎樣去享受幸福,享受生活。
《紅與黑》實質上就是于連在追尋幸福的道路上如何從迷霧中走向清醒,找回真我的過程,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清醒的認識到:幸福的定義在于追求本真。
幸福不是你爬的有多高,賺的有多少;也不是你的房子有大,車子有多豪華;更不是你成功時的掌聲有多雷動,得意時的歡呼有多熱烈。幸福不是權勢,不是名利,幸福無法量化,也無法比較,它是一種人生追求,一種情感體驗,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對本真的堅守,是始終保持對生活的希望。幸福就是尋常的日子依舊,在同一個路段,公交車沿著同樣的線路緩緩駛過你面前;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們依舊,在晚飯的餐桌上,年少的在嘰嘰喳喳的談自己的學校,年老的在嘮嘮叨叨的談市場的菜價;幸福就是在你困難的時候,有人拉你一把的感動;幸福就是多年不見的朋友給你發來的祝福;幸福就是很多年后頭發白了、背駝了、戴著老花鏡為你讀報紙的還是那個人的甜蜜;幸福就是在你幫助過的人真誠道謝的"辛苦了,謝謝你"的那句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