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體育課堂目標教學初探 馬廣春
“目標教學’,;根據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的教學理論而設計的。經過大量的實踐證明:'’目標教學”是適應中小學教學的最佳模式。它以新授目標為核心,以準備訓練為基礎,以示范模仿為突破口,以強化訓練、檢測矯正為主要手段,對學生實施嚴密、系統的教育中,每一個環節都相互依存,互為基礎,既注重了教師的示范作用,又加強了學生的自身訓練,現己被運用到中學教學的各個課目中,在體育教學方面優勢更為突出,其具體模式為:
一、認定目標
教師在上課后要用較短的時間(一般用2-3分鐘),出示目標給學生,并做到目標明確,易于學生辨認,要突出新動作和新技術,并要有階梯性,有利于學生技能的形成。
二、準備訓練
認定目標后,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如:速度、耐力、彈跳力、柔性、靈敏性、協調性等等的基本素質訓練,以便為下個環節的模仿和強化訓練做準備。
三、示范模仿
教師示范必須完整有重點,而且動作分解要符合目標分類的階梯性,以便于學生由低到高地熟練掌握所學動作。教師還要把易出錯的地方進行充分估計,提前預防。模仿是學生根據教師的示范而仿效并識記的過程。學生模仿要根據目標分類的低、中、高的次序來進行,不要好高鶩遠,各分動作與分動作之間要協調、嚴密。第一次模仿就要進入正軌。
四、強化訓練
這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大約要占40%的課堂時間,其訓練方法多樣,可分段訓練,也可完整訓練,對復雜的動作可采用重復訓練和變換訓練,另外還可以用游戲和比賽的方法強化,通過這種強化訓練,學生可以當堂掌握動作要領,并掌握技能。
五、檢測矯正
根據目標要求,當堂要檢測學生的目標達標成度,以獲得信息。進行補救檢測,方法可靈活多樣。矯正要準確、及時,可重現示范動作,也可指出癥結,因病下藥,最后做好放松活動結束。
由此可以看出“目標教學”模式是一套比較完整的結構體系,其中的每個環節都需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完成,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原則,特別是強化訓練,很有利于學生基本技能的形成,有利于大面積提高學生質量,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