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埃德加・富爾在聯合國教科委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寫的這段話,強調說明了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我們的當代小學生是21世紀的開拓者和建設者,他們各方面的素質關系到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在下一個世紀的發展。因此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他們掌握好的學習方法,顯得更為重要。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對兒童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逆推
教學新舊知識之間的互相聯系,又互相轉化,通過比較分析,找準知識的聯結點,就能促進新知識的掌握。
例如,教學 根據一道加法計算題說出或寫出倆道相應的減法計算題時,考慮到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加法與減法之間有密切的關系,我們就從復習加法入手。如:盤中的6個蘋果與盤外的3個蘋果,合起來是g個蘋果:6+3=9,然后引導學生分析:這9個蘋果是由盤中的6個與盤外的3個合起來的,9個去掉盤中的6個,這樣就得到了與6+3=9 相應的兩道減法算式:9-6=3,9-3=6。這樣教學不但利于學生學習,同時也是教給他們用逆向思維推出新知識的方法。
二、轉化
有些應用題數量關系比較隱蔽。例如:山上有8只小猴,又跑來同樣多的小猴,現在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可設法把題中的已知條件進行轉化,使題意清楚,數量關系明顯。可列式為8+8=16(只),同樣,在低年級計算題教學中,也可以運用轉化的思維方法,化難為易,而且有助于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例如:
9+9=()6+6+6=()
3+3+3+3+3+3=()
教學時,先讓學生根據連加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然后再啟發學生,還可以怎樣算勝學生不知怎樣去思考問題時,要求學
生試一試,能否把6+6+6=()轉化為9+9=();
通過練習學生不僅學會了運用轉化的思想來計算同數連加的試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正確暫記中間得數的能力,并為今后學習乘法打下基礎。
三、對應思想
對應思想在數學教材中的第一冊中就開始滲透,滲透的形式多樣,一般利用虛線,實線箭頭圖形等。把兩個集合的元素一個對一個連接起來,滲透對應思想。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對應思想思考問題,直觀性強,思路清晰,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如教學“比多少”時,先把5只蓋子和6只杯子分給11個同學,讓拿杯子的小朋友去找蓋子,然后把這個過程在黑板上畫出來,使學生明白了為什么有一只杯子找不到蓋子,是因為杯子比蓋子多一只,這樣教使學生理解相差的概念,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也使學生掌握了一種比多少的基本方法。
四、邊操作邊思維
思維始于動作,動手操作可以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學生思維提供支柱,從而幫助他們理解新知識,根據教材內容盡量創造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
例如:在教9加幾時,充分發揮同學動手操作的能力,每人準備一個小針盒,先讓同學們數一數盒里有幾個格(10個格),從左邊起在盒里擺上9個綠色的紙條,在盒外擺上3紅色紙條,要求盒里盒外一共有多少個紙條,怎樣列出算式?(板書9+3)怎樣挪動一下紙條就能一下很清楚地看出來一共有多少個紙條呢?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從3根紅紙條中分出一根來放到盒里綠紙條里,使盒里的葉湊成了10個。10個加盒外的2個得12個,那么明顯地看出要想把9個湊成10個,就要把盒外的3個分成了1和2,9 加1得10,10加2得12.整個操作過程能使學生們進一步理解了湊十法,直接口算出9+3=12
又如:在教學10以內連減時,我們組織學生做游戲,請9位小朋友站到前面來,要求先走掉3位小朋友再走掉2位小朋友,問還剩幾位小朋友,這樣,有助于表象的建立,使學生很快理解了連減的意義,掌握了理解連減的道理。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重視學法指導,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進而使學生自己會探索學習方法與規律,成長為要學、會學、善學的適應時代需求的人才。劉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