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微子同志說,我們教師的教就是為著用不著教,學生的學就是為著用不著學。教和學的關系,即如何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只有這樣,才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思維與語言的統一開展。發揮教師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動腦思維,質疑解難,啟發深思,明悟事理。
質疑解難一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學習活動,他們的思維就會處于緊張和活躍的狀態,因而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在對問題的思考中,鍛煉自己的思維的能力,對于學生所“質問”的疑難,教師不一定親自解答,可引導學生互相答疑,讓他們不但能發現問題,而且能解決問題,從而訓練其創造思維的能力。古代教育家朱熹曾說產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在教《麻雀》一課時,學生先存疑不解,閱讀課文時要從詞句中體會作者是如何細致觀察各有關事物變化的:獵狗突然放慢了腳步,悄悄地往前走。順路望去,看見一只小麻雀。小麻雀的樣子是‘呆呆地站在地上,無可奈何地拍打著小翅膀”。再仔細一看,才發現‘它’,的嘴角嫩黃,頭上長著絨毛,從而判斷它出生不久,至于掉下來的原因(疑河能是風猛烈地搖晃路旁的樹。這是事情的第一個階段。接著,作者詳細地寫下了自己觀察到的,當獵狗威脅到小麻雀時,老麻雀一系列動作:飛--落--蓬起--尖叫--發抖--發出(嘶啞的音)--呆呆--(準備)搏斗,以及這些動作意義:想救自己幼兒,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下來。這句是解疑的關鍵。作者認為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促使老麻雀在“龐大的怪物”面前表現得如此勇敢。(疑)事情的第三階段是獵狗在勇敢的老麻雀面前退卻了。至于作者為什么會把獵狗帶走,顯然,質疑解難已恰到好處。
老師要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發現問題,勇于質疑困難。學生的思維閘門一但打開了,問題就會接踵而來。例如《春蠶》有的學生提出了春天一到,桑葉才會發出新芽,母親為什么照例拿出幾張蠶種來。作者為什么在蠶兒上山時寫母親的兩鬢又添了一些銀發縱學生的這些發問中,就有求異的火花閃現。當然學生因知識多少不同,能力大小差異,所提問題有深有淺,教師對這些問題即要慎思來決定取舍,又要運用教學機智及時加以引導;即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始終保持飽滿的學習熱情,又要把他們的思維引向認識事物的本質。從而使課堂氣氛活而不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當學生會問什么時,思維力也就隨之發展起來。
啟發深思一就是捕捉學生情感的信息。重點是思:就是讓學生自己思維,學的思維往往來源于“疑”異”趣”,這是啟發學生思維的重要特征。教師在引導學生發現探討問題的過程中,要留給他們思維的機會和時間,發展他們的創見性,應鼓勵學生發現其中的奧妙,識廬山真面目。并且善于以新的角度,新的側面去觀察了解事物,展示新的境界,讓他們的思維和個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興趣的激發與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密切關系,是步入創造大門的臺階和誘發劑。例如:'’草船借箭”啟談“….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是妒忌,所以設下圈套,強委諸葛亮趕造十萬枝箭的重任.諸葛亮明知是計卻甘受重任。諸葛亮‘神機妙算”以驚人的才能,巧妙的謀劃,有預見性,善于估計客觀形勢,決定策略。文章突出表現了諸葛亮知人:對時時想暗害自己的周瑜假裝不知,對備船借箭的事他始終不讓周瑜知道。他知道魯肅肯幫自己的忙而不會把情況告訴周瑜。知道曹操多疑而謹慎,不會在霧天出兵;識天產三天內必有大霧’順風,順水,安排巧妙.最后使周瑜自愧不如。文章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奇妙無比。但需要向學生說明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學習和實踐中得來的。教師可根據教材特點先讓學生學習,利用課后提示和學生好奇的心理,緊緊抓住中心因勢利導,依序設疑,啟發深思,就能拓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揮,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明悟事理一動之以情的明悟事理,為創新提供條件,而只有思維的獨特性,才能萌發出創造發明的才能。思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悟是目的。而思和悟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思:主要兩種形勢:一是形象思維,二是抽象思維。思維的方法也很多,教學中要根據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需要,靈活采用不同的方法,作有效地引導,使學生對問題達到徹底的明悟道理。如《心愿》一課有這樣一段話:“是那些小說話的中國人,把真誠的友誼帶進了一個普通法國人家庭而且生根發芽,開出了美麗的花朵。,健段話不好理解,但它集中表現了中心思想,可設計這樣幾個問題來引導思考:種子發芽,在這里指的是什么于種子,要生根發芽,需要什么條件?學生按照這個思路來理解,不難明悟到法國人民那種真誠的友誼。
總之質疑解難、啟發深思、明悟事理是相依相輔的不可分割的過程。生命琴弦要彈出強音,青春的火花要燃得旺盛。教法和學法指導是率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海洋的橋梁和通途。鄧一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