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眼中,天堂是最美麗無瑕而又充滿深意的象征。眼前的“這里殘缺而又平凡的塵世,遙遠的“那里”才稱得上是天堂。
然而理想中天堂般的完美與深刻是可遇不可求的,殘缺與平凡才是生活中的常態。那么,天堂是不可企及的嗎?
并非如此,決定你是否處在天堂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你看待事物的心態和為之付出的感情。在殘缺中發現美好,向平凡中注入深情,你就會發現,原來這里是天堂--原來我們生活的塵世是這般美麗而富有深意。
沒有哪一個時代、哪一個社會是完美的,但殘缺的意義在于,它讓人懂得珍惜其中美好的一面,對那些不夠完善的方面留有想象和創造的空間。它沒有像提供樣本似的告訴人們:“你看,這樣的社會就是天堂了。”而是以其美好與丑惡并有的有血有肉的真實給每個人以向往天堂的權利。
這也是為何在張曉風的劇本中,那個武陵人要選擇走出桃花源。他說:“武陵不是天國,但在這里我可以思考天國,而桃源剝奪了我思考天國的能力。”的確,殘缺的塵世讓人們可以思考天堂,而當你不再抱怨塵世的種種不完美,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發現美、珍惜美、創造美的時候,也許就會發現,一顆顆這樣美好的心,讓殘缺的塵世顯出天堂無法比擬的鮮活之美--原來這里就有天堂的美麗。
同樣的,平凡才是生活的本真狀態,但它是否有深意要看你是否愿意向其中注入深情。如果你總想著天邊的景致才最富有深意,自然也就忽視了身邊深刻卻又平凡的點滴,無法讀出其中的深情。萬物在你眼中的樣子,不過就是你內心感情的一面鏡子。
內心冷淡漠然,眼中的世界自然平淡無奇,縱使真有天堂般富有深意的景致,映入心底也會了無生機。何不像梵高那樣對平凡的塵世投入深厚熾熱的感情呢?因為注入了深情,人們司空見慣的太陽在他眼中便好像在高速旋轉,樸實無華的麥粒在他筆下便有著成熟前拼命汲取養分的飽滿姿態。只要你對那些平凡的景致投入深情,它們便會與你呼應,展現其平凡中的深刻--原來這里就有天堂的深意。
正像林清玄所說:“心無一切皆無,情深萬象皆深。”當莫扎特淡漠了塵世經受的苦難,用寧靜歡快的音符走向未來的音樂,這里便成了他的天堂;當莫奈透過簡陋無奇的港口捕捉到光影的變化,定格日出的美景,這里便成了他的天堂……塵世的確殘缺而平凡,但當你在殘缺中尋找美好,在平凡中注入深情,就會發現原來塵世就有著天堂的美麗與深意,而你也會輕嘆:“原來這里是天堂。”
這篇文章很有思想,開篇道出了人們對待天堂的心理,讓人折服。第二段進一步追問“天堂是不可企及的嗎”,緊跟著第三段回答說“并非如此,決定你是否處在天堂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你看待事物的心態和為之付出的感情”,然后以此和“如何看待殘缺與平凡的態度”貫穿全文,論述天堂原來在我們自己的眼中、心中。材料豐富翔實,又有思想見地,是本文的一大特點,“殘缺的意義在于,它讓人懂得珍惜其中美好的一面”“萬物在你眼中的樣子,不過就是你內心感情的一面鏡子”等觀點耐人尋味,而張曉風的劇本和梵高的太陽以及莫扎特的音樂都曾經是他們的天堂,進而給我們以啟迪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