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里是天堂
天堂是宗教中信徒追求的極樂世界,是神圣美好之地的象征。人類所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無非是接近天堂一般的美好境界,但當我們在外界追尋得筋疲力盡、感到迷惘而無所適從之時,是否意識到,原來家園是我們的天堂呢?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忙碌終日而追求的,比如功成名就,歸根結底是一種對自身價值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然而,我們或許忘記了這種認同感與歸屬感的源頭,正是我們的家園。當我們遇到挫折時父母貼心的關懷與安慰,當我們取得成就時親人贊許和仰慕的目光,不都是這種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體現嗎?這些真摯而樸實的情感與陌生人的敬仰和逢迎相比,難道不更令我們從心底油然而生出許多的感動嗎?所以說,原來家是我們的天堂。
家是我們平常最易忽視的,因為它太平凡,每日都能見到。但當我們離開家時,便體會到無論何處都比不上家的溫暖舒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尚且對家鄉的明月充滿牽掛,更何況千百年來那些漂泊異鄉的游子們!當他們其中的幸運者老來終得以回到家鄉時,早已“鄉音無改鬢毛衰”。這時的游子們,早已忘記了自己曾經的榮辱得失,而是陶醉于回家的喜悅中。他們或許曾為功名離開家鄉,但當他們在外面走完大半個人生的輪回之后,才明白,原來家才是天堂。
的確,回家的喜悅可以沖淡人生際遇帶來的榮辱,而回家的渴望更讓每一個中國人為之不惜一切。每年的春運大軍雖然忙碌、擁擠,但那裹挾于其中的每一個人正因為心中滿載著歸家的期盼,所以他們無視眼前的困難。那種對家的向往正如同對天堂的渴望一樣真切,容不得半點耽擱和質疑。對于每一個中國人,家就是我們的天堂。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把自己的家背在肩上的民族,無論我們走到哪里,無論我們身處何方,我們都帶有我們的精神家園帶給我們的深深烙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每個中國人都能吟誦的詩句。我們或許已遠離自己的家園和故鄉,我們所向往的天堂或許已與我們的家鄉無半點關系,但既然我們都在中華文化的熏陶下長大,我們都從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中汲取過養分,那么,我們就不能否認這個精神家園是我們應該背負和向往的,“低頭思故鄉”成了我們每個炎黃子孫永久的情感符號,這個“家園”也成了我們的天堂。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各種物質欲望和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對自己的家感到麻木和局促,但家給我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家對在外漂泊的我們的呼喚、民族的精神家園對我們影響是無可替代的。家對我們的呼喚正如天堂對人的召喚一樣動人心魄,那么,行至何處都請不要忘記:
原來家是我們的天堂。
“家園是天堂”,這是作者開門見山的觀點,然后就該思考如何行文。本文作者是長于說理的,先分析我們終日忙碌追求的“歸根結底是一種對自身價值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是很有見地的。而家恰恰能給我們這種歸屬感和認同感,無論是古時杜甫的詩句還是今日的春運大軍,都可看出人們一直不停地走在向“家園”這個天堂朝圣的路上,而“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把自己的家背在肩上的民族”一句,升華了本文的主旨,后半部分就將這種家園情懷歸結為一種民族的文化內涵,行文極有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