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里是天堂
曾讀到過這樣一則寓言:在地獄里,人們進餐時必須用很長很長的勺子,想要用這樣的餐具將食物送進自己的嘴里非常困難,餐桌上的佳肴可望而不可即,成了一種煎熬。然而在天堂,人們也用同一種勺子,但區別是這里的人們選擇用勺子將食物送進對方的口中,因此,每個人都能享受到美味。
當我們在為自己的出路奔走忙碌時,受到別人雪中送炭的幫助,我們也一定會感慨:原來這里是天堂。
然而,僅有感慨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清楚感慨是由何而生。我想天堂之所以是天堂,是因為其中的人們愛他人不少于愛自己,為他人而活著的時候不少于為自己活著的時候。若人間的這里也能如此,那么,這里也就是天堂。
這樣看來,如今在社會各組織各階層流行的實用主義顯然與“天堂”二字相去甚遠。庸俗的實用主義腐蝕每個人做人的良知與理想,將人們有形無形地市儈化,以致社會中優秀分子所夢想、所希望的,也只剩下自己的“遠大前程”,從而在喪失了追求一個美麗而偉大的道德原則的勇氣時,天堂也只能存在于九霄云外了。
錢理群教授說北大如今正在培養一群“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所指的也許正是這一點。當公交車上有座位的人們轉頭避開老人與孕婦,當書店中的讀者抗議乞丐的進入,當老人摔倒甚至無人攙扶,幼童被汽車碾壓而路人視而不見的時候,天堂似乎徹底地拋棄了我們。
然而,當我們聽說張麗莉舍己救學生、吳菊萍接住墜落的嬰兒時,天堂的溫暖又重新回到人間。當我們在電視報紙上關注她們的傷情,在心底祝福她們的時候,天堂的光輝重新籠罩了我們的心。我們不禁又一次感嘆:原來這里是天堂。
利己主義與實用主義不屬于天堂,避世高蹈的故鄉和與世隔絕的桃花源也不是天堂的模板。天堂是大愛匯聚的地方,天堂里對他人的愛多于自愛,為他人的付出多于為自己的奔忙。天堂的確遙遠,但并非可望而不可即。這里永遠是人間,但這里永遠有可能成為天堂。
“原來這里是天堂”,我想起遙遠的過去,梵高來到陽光燦爛的阿爾時,心中一定是這樣想的。他愛天堂般的阿爾,但人間的阿爾卻不愛他。然而當阿爾的人們驅逐了患有精神病的他時,他仍未放棄他對天堂的愛,阿爾的太陽永遠在他濃彩厚涂的畫布上的天空中燃燒著。我想,這種愛正是我們需要的,畢竟如今的人間還不是天堂。因此,我們需要梵高式的愛去追尋天堂。這里還不是天堂,但我們相信這里會是天堂。
我們相信終有一天,“原來這里是天堂”不再是一句慨嘆,而成為一種現實。
這是一篇既情感深沉飽滿又不乏清醒的思考和認識的“優品佳作”,文章立足于現實“這里不是天堂”更向往美好的未來,“這里永遠可能成為天堂”,這樣的“現實與理想”交織,構成了全文的特點和主線。作者以一個別致的寓言故事深入淺出地說明了地獄和天堂的區別,然后鮮明地提出“天堂之所以是天堂,是因為其中的人們愛他人不少于愛自己,為他人而活著的時候不少于為自己活著的時候”。然而作者不滿足于此,“僅有感慨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清楚感慨是由何而生”,針對現實指出“實用主義和利己主義”永遠不屬于天堂,之后再以梵高的阿爾總結全文。文章有破有立,思維縝密,結構清晰,語言精練成熟,有很強的感染力,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