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罷劉墉的《愛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似是對生命有了一個全新的感悟。金書以生活化的筆調,將作者對生命的體會一一陳述。突出了貫變每一個人一生的關鍵——愛,擺脫了唯心主義純哲理,用現實的例子展示了人一生中的種種愛:生命之愛、父母之愛、子女之愛、社會之愛、山水之愛……
首先,作者認為,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源于我們對生命的愛,對社會感悟的渴望。所以生和死只是一種形式,而我們永遠在不斷地追求生命。是啊,對生命的愛,亦是對生命意義的追求。這是人生的大愛,一切活在世間的愛與恨都包容在這個大愛里。所以,一切因為小愛小恨輕生的做法都是可笑的。你也許會問:“那些為國捐軀的人們該怎么看呢?”我要說:“他們的死,正體現了對億萬人生命的珍愛;他們的死,正是為了追求比生命更偉大的愛!”
其次,作者敘述了自己輾轉于臺灣和美國之間,竟不知道哪個是家了。于是,作者認為,家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臺灣,美國是家,在美國,臺灣是家,因為那是他思念的地方。我也同意這種觀點。其實,家是一個人不只是身體,更是感情寄托的地方。
在一篇叫做“身體之愛”的文章中,作者提出了盲人的“另一種光明”。他敘述了自己在洗照片時的一點體會:四周一片黑暗時,若用力去看,反而什么也看不到;若用心體會,用手摸卻能把事情做好。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心靈的感悟是萬覺之源,一切其他的感覺的存在,都是為了更好地輔助心靈感知外在世界。也許有一天,當我們失去了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等一切感覺,就能真正擁有海倫的“三天光明”。總之,永遠不要忘了用心靈去感受世界。
看過此書,我悟到:我們為生活輾轉勞頓,因為對生命之愛;四處求學,因為對理想之愛;游玩名川大山,緣于對山水之愛……我們永遠為自己的所愛奔波漂泊著。請不要為旅途的疲勞而停止——因為那是我們心靈的歸屬,是我們愛之所在!
【簡評】這是一篇讀后感。寫讀后感要求作者對原作有深刻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本文寫了讀劉墉的書后,自己對生活,對生命的感悟,反映了自己的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