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一絕
我的家鄉是一個既不依山,也不傍水的小村莊。它既沒有巍峨聳立的高層建筑物,也沒有做工精巧的工藝品,但是它有一種獨特的飯萊,在中華民族悠久的飲食文化中它閃爍著獨光異彩,這就是“餑餑熬小色兒”,堪稱是我家鄉的一絕。相傳,這種飯菜還有一定的來歷呢!
從前,有一個聰明善良的農家女,給出門打魚的父親做飯——貼餑餑、熬魚(那時是分著做的)。她動手晚了點,等把魚熬得差不多時,父親就要回來了,可是餑餑還沒貼呢,怎么辦?
于是她直接就把餑餑貼在魚鍋里蒸。她原以為父親一定會則斥她的,因為在當時,這種做法是沒有先例的。但是當她打開鍋時,迎面撲來的是一股非常獨特的香味。她父親吃了之后,不但沒責怪她,還大大地夸獎了她一番。于是,一傳十、十傳百,人們都把魚和餑餑一起蒸。這個農家女的一次失誤,竟創造了這樣的美味!
同學們想必都在城里那些有名的餐館門口看見過這樣的牌子,上面寫著:高級營養食品——餑餑熬小魚兒,獻給您的一份田園樂趣。你看,多么富有詩意的廣告詞啊!
當然,那是在城里,買現成的。而在鄉下,自己動手做,也挺費事的。媽媽們得在灶上忙碌半天。她們仔仔細細地收拾小魚,把腸子、苦膽都清洗得一干二凈。接著又揉那金燦燦的剛磨出來的玉米面。一切都收拾停當后先煎魚。那些魚,一個個渾身裹滿了玉米面,像一名名穿著黃甲的士兵,向滾燙的油鍋里義不容辭地跳去。魚煎得差不多了,就把玉米面揉成巴掌大的餅子,直接貼在鍋邊上。貼完之后,再用火燒他個二十分鐘。一揭鍋,透過一團團水蒸氣,你可以看到一幅美妙的圖畫,一圈金黃的“寶石”中鑲嵌著一顆充滿香味的大“寶珠”,真喜煞人了。吃起來更帶勁,魚都酥了,要多香有多香。孩子們搶著吃餑餑嘎,老婆婆們牙口不好,吃那軟軟的、浸過魚汁的玉米餅,連嚼都不用,都樂得合不攏嘴;我就更不用說了,每回都吃得肚皮溜圓。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餑餑熬小魚兒,你一定饞了吧!那么,你就去買上幾斤魚,和上點玉米面,照上面的方法做。不一會兒,香氣撲鼻的餑餑熬小魚兒就會端上你家的飯桌。
本文作者緊緊扣住了題目中的那個“絕”字,經過巧妙的構思,介紹了她的家鄉帶有泥土氣息的一“絕”——餑餑熬小魚兒。把其技巧和風味介紹得妙趣橫生,讀后人人想一飽口福。此文之所以達到了這一效果,主要是作者注意了以下兩點:
一、抓住特點,極力突出。既是“介紹”,就要多用說明性文字,但小作者不拘一格,抓住“絕”字,在說明之中輔以描寫,使所介紹的內容更加形象、具體、生動。如文中所寫“一揭鍋,透過一團團水蒸氣,你會看到一幅美妙的圖畫:一圈金黃的‘寶石’中鑲著一顆充滿香味的大‘寶珠’,真喜煞人了。吃起來更帶勁……”,使其“餑餑熬小魚兒”那種聞所未聞的做法,更具有了獨特性。
二、作為說明文,此文在表達上選用的說明方法恰當,且條理清楚,增強了說明的效果。例如:文中引用傳說點明這一飲食文化的來歷,使人感到真實有趣,同時也引發了讀者的興味。另外,在后面的介紹中,恰當地運用了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也很好地增強了文章的說明效果,且注意了制做過程中的程序介紹,使文章條理分明,使人感到這一獨具特色的“家鄉一絕”也真可當之無愧地稱為我國飲食文化中的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