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規劃為引領自主建設顯活力
漁溪鎮升旗村巴山新居建設調查報告
漁溪鎮升旗村毗鄰場鎮,全村幅員3.5平方公里,轄4個村民小組、380戶、1500人。2012年以來,采用統規自建模式,將政府引導與村民自愿有機結合,建成了集休閑、娛樂、養生、居住為一體的巴山新居聚居點,政府未投入、不負債。
一、主要做法
(一)借鑒經驗,促觀念轉變。村兩委班子采取“先走出去看看、后坐下來商議”的方式,首先組織群眾代表先后6次到南江槐樹、通江王坪和平昌駟馬等地參觀新村建設,讓群眾實地目睹、體驗和感受新村建設變化,再召開群眾座談會和村民壩壩會進行宣傳發動,不僅改變了村民對新居建設不理解、不支持的情況,村民還對新居的選址、規模的大小、配套設施的建設等工作積極建言獻策。
(二)統分結合,顯群眾主體。新居建設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功能配套、突出特色”的原則,實行“四統一、五自主”的建設模式,即政府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核發補助資金、統一基礎設施配套、統一建設質量監管;村民自選戶型、自購建材、自請工匠、自出資金、自主管理。村上還成立了村民議事會,新居建設的所有事項均由村民議事會討論決策,賦予了群眾在新居建設中更多的自主權。
(三)不等不靠,保功能配套。鎮、村整合統籌相關資金,集中用于聚居點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一是提取土地使用費每平方米20元;二是收取每戶外來村民的落戶費3000元;三是一次性收取每位建房戶的道路維護、垃圾清運、環境整治費2700元;四是動員村民自籌。目前,該村整合各類資金投入80萬元完成了土地整理、渠系配套、道路硬化、景觀綠化等配套設施建設。
二、經驗啟示
(一)科學規劃是基礎。科學規劃、合理選址為該村人口聚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該村緊緊抓住資源稟賦和有利自然條件,圍繞“四靠近”和“兩邊兩區優先突破”的原則,把聚居點位置選定于離場鎮僅1公里的1社。此處地勢開闊,農戶集中,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捷,緊鄰踏三線主干道,同時又是蓮藕主產核心區,漁溪鎮2個最大的農家樂也位于聚居點規劃區內。
(二)群眾支持是關鍵。新居建設群眾是主體,必須要有群眾的支持與參與。一是該村外出務工和在場鎮經商村民較多,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積累了部分資金。二是民風淳樸,新居建設順應了當地的文化、風土人情及地形地貌實際,符合群眾建房愿望。三是群眾思想開放,接受新鮮事物快,對外界事物和上級政策隨時了解和掌握。四是群眾對鎮、村干部認可度高。
(三)自主建設是支撐。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民意,有效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正確引導村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激發群眾參與建設和管理的熱情。鎮黨委、政府大膽放權,村集體的事讓村兩委和村民自商、自定、自辦,從不干涉。同時,鄰里之間換工互助,不僅節約了建房成本,而且還增進了感情。
三、存在問題
經過對恩陽區巴山新居建設的調查了解,統規自建比統規統建更具優勢。一是統規自建修建的才是老百姓自己真正喜歡的房子,入住率高;二是財政投入相對較少,各級政府不會因建新居背負債務,也不存在承建商擺攤子。
漁溪鎮升旗村新居建設在統規自建中探索出了一條較為成功的路子,但也暴露了統規自建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一是缺乏規劃的前瞻性,往往是邊建邊規,容易忽視多規的銜接。二是配套設施的不完善,只注重了房屋的主體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不容易同步跟進。三是資金投入渠道單一,幾乎全是以群眾自投為主。四是后續管理難,各自為政、各掃門前雪的現象突出。五是建設時間相對較長,短期內難以達到聚居規模。
三、幾點建議
(一)堅持統籌規劃,提升建設水平。在選址上,要考慮到地形、道路、水利等條件相對較好、適宜聚居的地方。在建設標準上,注重品質內涵,注重安全、實用、舒適。在風貌上,體現當地文化傳承、人文特色,在布局、風格、色彩、戶型上做到人性化、個性化、居民化。在功能上,既體現現代文明,又要尊重農村風俗習慣,突出生產功能和公共服務功能配套。做到依山就勢、聚散結合、錯落有致,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二)堅持產業先行,推動持續發展。新居建設要選擇有一定產業發展基礎的地方,充分挖掘旅游資源、特色種養業資源、生態資源等,積極培育新村主導產業。引導、鼓勵現有規模較大的種養大戶成立家庭農場、家庭林場、家庭牧場。大力發展股份合作社、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公司+專合組織+農戶”等模式,引導龍頭企業、專合組織、金融機構、信托機構、科研院校等多方參與,創新利益聯結機制。
(三)堅持綜合配套,提高新居品質。按照“公路聯網、設施聯通、產業聯片”的思路,綜合配套實施“六大工程”,促進城鄉生產要素平等交換、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促進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同步變革。加快城鄉一體的交通、供水、供電、通信、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城鄉統籌、區域共享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依托村兩委活動陣地,配套完善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讓農民就近享受基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