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心中的風箏,去追--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看了《追風箏的人》這本驚世之作后,我思緒萬千。有一個聲音久久縈繞在我的耳邊:去追。
作者并沒有很華麗的文筆,他僅僅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地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給我以震撼。
小說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在一場風箏比賽后,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令阿米爾感到自責與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在一場戰爭中,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
成年后的阿米爾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他再度踏上了久違20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點力,然而哈桑卻早已被惡勢力殺害,但是阿米爾的贖罪并沒有結束,他在歷盡艱辛之后,將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帶回了美國。
將故事情節追溯到那場風箏大賽上吧。在那次喀布爾舉辦的風箏大賽上,一直想贏得父親青睞的阿米爾終于贏得了比賽,哈桑義無反顧地替他追尋那只被風刮走的風箏,卻遲遲不歸。阿米爾在尋找他時,在小巷子里卻發現了慘不忍睹的一幕——哈桑為了守護風箏而被一群流氓暴打!而阿米爾目睹了這一切卻沒有挺身而出,他選擇了逃避!在這個故事情節中,我看到了阿米爾怯懦的心,自私的心!更為哈桑的“忠誠”感到不值!即使那風箏就在他眼前,而他心中的那只風箏卻離他很遠,很遠,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當我讀到成年后的阿米爾為了贖罪,與惡勢力搏斗,在被打得遍體鱗傷之后終于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惡勢力的魔掌中救出時,一股濃濃的敬意油然而生!我清楚地認識到那時的阿米爾已經不再是當初的那個怯懦、自私的阿米爾了!我仿佛看到他心中的風寧就在他眼前,觸手可及。
也許故事的結局并不完美。故事的結局,索拉博的沉默以及他放風箏時轉瞬即逝的笑,使我感到一絲悲傷,卻也有如釋重負,因為阿米爾追過,救贖過,勇敢地面對過,也許有些苦澀和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對于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著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東西——也許是正直,是勇敢。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一個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也許,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著一只風箏。有的人追到了,有的人沒有追到;有的人憑借著自己的力量追到了,有的人依靠著他人的力量追到了。但是,在你追逐的過程中,不要忽視了你身邊的人,那些在角落里毫不起眼卻是最關心你的人,不要認為他們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更不要為了自己心中的那只風箏而讓那些人做出犧牲!因為最后的痛苦往往比一時的快樂來得深刻!讓我們向著心中的風箏,去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