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那狐的故事》是法國著名童話,也是世界古典文學作品的瑰寶。作者吉羅夫人生活于12-13世紀的法國西北部農村,她受《伊索寓言》的影響,根據當時流傳于法國民間寓言故事,編寫了這部童話集。
作者用似人的手法,以幽默與諷刺的文風,折射當時法國封建社會中的世態人情、階級矛盾及其背后的人性,諷刺了無能專橫的統治者,歌頌了小資產階級的冒險精神與智慧。通過寓意復雜的狐貍列那與其他動物交往的過程,生動、逼真地描繪了動物世界中的種種情景,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通過對民間文化的切入,刻畫出狐貍的狡猾、機智和貪婪的形象,表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期人們對資本主義必勝的樂觀心態。
聰明、機智是列那的最大優點。有一次,它故意躺在魚販子必經之路上裝死,讓魚販子認為自己死了,借此混進魚販子的車上。上車后,列那將那些魚肉穿成項鏈,一條又一條地掛在脖子上,在它準備跳下車時,還不忘飽餐—頓。
還有一次,列那被一位打獵的王爺抓住了,它跑進了裝有九張狐貍皮的屋子,扮成被王斧扒下的狐貍皮,蒙騙了王爺。第二天,第三天都一樣。但到了第四天,老朋友去王爺家作客,說:“你有十張狐貍皮了!”王爺回答說:“你數錯了,是九張。”王爺拿著狐貍皮,一張一張地數給朋友看,卻真多了一張。原來,多的那張是列那裝的,他是活的。最后,列那巧妙地逃脫了追捕,就這樣一連三天戲弄了王爺。
狡詐、欺壓是列那的另一面。它貪得無厭,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獲取食物,使得森林里許多親戚朋友遭到它的殘害。比如,它騙獅王,說它有許多財寶,獅王就派使者兔子蘭姆和公羊倍令去列那家取財寶,后來列那卻殺掉了蘭姆,還把蘭姆的頭裝進袋子里,對倍令說:“這里裝的是財寶。”讓不知情的倍令用蘭姆的頭侮辱獅王。故事中,列那還用花言巧語騙走了烏鴉田斯令的奶酪、吃掉了小鳥埃爾蒙特和麻雀特路恩的孩子、用幵水把雄狼葉森格倫燙得血肉模糊、利用農夫對狗熊的仇恨而殺死狗熊,等等。
有一幕,列那為了捉弄狼,騙他在尾巴上拴著木桶,從冰面的洞□伸入水中釣魚,結果尾巴被凍在冰中,他還以為魚越釣越多呢!后來被村民追打,變成了一只禿尾巴狼。還有一幕,特路恩給列那一大堆櫻桃做午餐,而列那卻吃掉了他的大兒子和小兒子,還吃掉了小母雞科伯、鷺鷥秉莎。列那就是把捉弄其他動物當做一種游戲,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一點兒也不考慮其他動物。
《列那狐的故事》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反教會傾向,對上層市民的丑行有一定的揭露意義。這部故事的藝術風格明快、樸實、詼諧、風趣,顯示了新興市民的藝術創造力。
故事中,列那狐表面忠厚,另一面卻貪婪無比。就像硬幣一樣,其兩面截然不同。如果只看到列那的任何一面,那只是一副平面圖景;如果同時察覺到它的兩面,就是一副精美的立體圖景。通過閱讀這部童話集,我懂得了:看待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能只看一面,而要全面地觀察和分析。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被一面所蒙蔽,而忽略了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