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在南臺灣的江月濃情中—讀《千江有水千江月》有感
倘若將《千江有水千江月》看作一部愛情小說,無疑她有著動人心弦的美。
蕭麗紅用嫻熟而雅致的筆風、細膩而清麗的文字敘述著臺南海港布袋小鎮(zhèn)殷實人家的女子一一貞觀與臺北長大、去英倫留學的新城市一代一一大信之間至濃又至淡的情愫。
這金童玉女之戀,有相識的情動,從十幾歲混沌初開,大信不忘魚刺事件的解圍之恩,在貞觀失怙后尺素寄關懷。有相知的情深,他來探親度假,她做主人陪同;她去臺南臺北,他當導游隨從;鴻雁傳情,素手墨跡,首次通信卻似舊友心生相契;海邊觀月、戲棚聽戲、回游學校、同觀古玉展,兩情盡癡,心中驚現(xiàn)“直見性命”的瞬間。有相戀的情濃,他們約會,是“敬慎重正而后親之”,連臺風夜里共用一把傘都好像許下千金諾言;他感冒時,她下廚煮一碗辣椒米線,五顆椒嫌多,三顆椒嫌少,少女心思,竟丈量了好久。有相離的情傷,誤會決裂,初愈貞觀,久站大信窗下三個時辰;貞觀返鄉(xiāng),大信出國,“女有貞,男有信”卻天各一方,無疾而終。相知相惜的溫暖最終換作傷痛之余的頓悟,曾經美麗的過往及神傷,都在貞觀一個轉身中,還于天地神佛。
這段飽含著熱烈與至貞的精神之戀,讓人不由得心生感嘆,高潔淡雅的情感沒有死生相許的誓言、沒有纏綿俳惻的愛戀,只在心靈河道的悠然流淌,風過疏竹、雁渡寒潭的情感來得最是刻骨銘心。
而我更覺得《千江》是描繪故鄉(xiāng)家園的圖畫,是鄉(xiāng)愁氤氤包裹起來的書,其中勾畫的漁村山水、臺南民風、可親人物有著醉人心魄的美。
作者的鄉(xiāng)愁許是隱忍多年,直到忍無可忍才將那一點一點的鈍痛宣泄在紙上。故鄉(xiāng)月色,小屋,青山,池塘,寫得淋漓鮮活,中國人骨子里的淳樸忍讓寬容和厚待,情癡般力透紙背。大愚為智,智無不堅,這男子和王者都未必開釋的精髓,卻被柔弱女子用“窮死不偷東西,屈死不告狀”信手寫到書中老者的鄉(xiāng)悔里。也難怪她的小說扉頁上寫著一一獻給,故鄉(xiāng)的父老。
這里是一片安靜、祥和的樂土。大海、魚塘、青山、虎尾寮……可乘船出海賞月,可以在魚塘打魚。“漁塘月色,一水一月,千水即是千月——世上原有這等光景……再看看遠方、近處,各個漁家草寮掛出來的燈火,隱約銜散在涼冽的夜空……它們點綴得這天地,如此動容、壯觀!”貞觀在布袋港一景“虎尾漁燈”前,“倒是一顆心都在水池里”,我又何嘗不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古風尚存的小鎮(zhèn),是中國文化理想中的人倫社會和世俗生活,清明端莊,有著詩意,亦可說禪意。在我看來,山是陶淵明眼中的“悠然見南山”,水是王維筆下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這里是一個婆媳相敬、姑嫂如親、姊妹情深、鄰里和睦的大家庭。從端午到中秋,從清明到春節(jié),民俗節(jié)慶時的忙碌與喜慶,各式古老的儀式和習慣,讓貞觀從小到大由衷地喜歡。取一片蟾賒肝葉療毒都不忘縫合傷口放回,以期其再生;七夕的湯圓按一個給織女裝眼淚的凹坑、端午包馨香的槐根末與小孩
蕭麗紅用嫻熟而雅致的筆風、細膩而清麗的文字敘述著臺南海港布袋小鎮(zhèn)殷實人家的女子一一貞觀與臺北長大、去英倫留學的新城市一代一一大信之間至濃又至淡的情愫。
這金童玉女之戀,有相識的情動,從十兒歲混沌初開,大信不忘魚刺事件的解圍之恩,在貞觀失怙后尺素寄關懷。有相知的情深,他來探親度假,她做主人陪同;她去臺南臺北,他當導游隨從;鴻雁傳情,素手墨跡,首次通信卻似舊友心生相契;海邊觀月、戲棚聽戲、回游學校、同觀古玉展,兩情盡癡,心中驚現(xiàn)“直見性命”的瞬間。有相戀的情濃,他們約會,是“敬慎重正而后親之”,連臺風夜里共用一把傘都好像許下千金諾言;他感冒時,她下廚煮一碗辣椒米線,五顆椒嫌多,三顆椒嫌少,少女心思,竟丈量了好久。有相離的情傷,誤會決裂,初愈貞觀,久站大信窗下三個時辰;貞觀返鄉(xiāng),大信出國,“女有貞,男有信”卻天各一方,無疾而終。相知相惜的溫暖最終換作傷痛之余的頓悟,曾經美麗的過往及神傷,都在貞觀一個轉身中,還于天地神佛。
這段飽含著熱烈與至貞的精神之戀,讓人不由得心生感嘆,高潔淡雅的情感沒有死生相許的誓言、沒有纏綿俳惻的愛戀,只在心靈河道的悠然流淌,風過疏竹、雁渡寒潭的情感來得最是刻骨銘心。
而我更覺得《千江》是描繪故鄉(xiāng)家園的圖畫,是鄉(xiāng)愁氤氤包裹起來的書,
過生日時吃的一只雞蛋和一只鴨蛋的情深意重,溫情、節(jié)制、又莊嚴,讓人感動又倍感親切。書中,貞觀外公、外婆家有喜事,做好的油飯分給四鄰,鄰居受之,總要回些白米,比油飯要略多,一為還禮,二來也是祝賀之意;貞觀和外公無意中撞見阿啟伯在她家后園偷摘菜瓜,慌忙避開,比那偷東西的人還害怕撞見人,“外公不以阿啟伯為不是,除了哀矜之外,是他知道他沒有一一家中十口,有菜就沒飯,有飯就沒菜;曬鹽的人靠天吃飯,落雨時,心也更著浸在苦水里。”看著這大家族、小漁港的圓融寬宏敦厚,難免不讓人心向往之。這不是紅樓夢里的大家族,沒有爭斗傾軋,雖有悲歡離合,而至親至堅至韌,觸目處,都是“好人”,凈是“好事”.正如貞觀和大信所說,能做中國人多好,有那么多情趣的瑣事放在心下,姑嫂姊妹長幼有序,鄰里鄉(xiāng)親和睦相敬,四季節(jié)令,瓜蔬蟲草,拈花插鬢,月光如玉……
這里是一方于塵世之外可供寄托的圣地。誠、信、義、禮,這些曾被忽視的道德字眼,如鹽入水,化成小鎮(zhèn)社會的日常生活準則,晨昏炊事、婚喪嫁娶、人情酬答,無不有所依據(jù)。貞觀從小習讀《千字文》、《勸世文》、《三字經》,聽阿嬤講傳奇故事里恩義情重,自是出落得知禮從容的古典性情,也落得心田靜靜沉沉,走在網(wǎng)魚日月下的魚堤旁都能洞見“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尚且不經世事便也有頓悟天地真諦的機緣。放眼所及,“樂殊貴賤,禮別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婦隨”、“外受父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猶子比兒”、“孔懷兄弟,同氣連枝”,這些讀來淺顯卻寓意深邃的字眼,叫人是在一心一意尊敬世間親情倫理,尊卑有序,謙恭溫潤。華人民族綿延流長的大愛溶成一代又一代人家庭中延續(xù)的知書達理的民情,成為了對貞觀對蕭麗紅冥冥的牽引力,仿佛那便是人生的根基,是生命的源泉。以至讓每個人都情不自禁想浸身其中,從書中對傳統(tǒng)文化、華夏民族的認同、驕傲和感動里汲取力量,使之成為自己生命的構成部分。
這般透著海的澄澈明凈,質樸天然的小鎮(zhèn),孕育了貞觀這樣胸襟宏大但又溫婉有禮的女子。被冠以“愛情故事”的小說不再狹隘于情愛的糾纏,故鄉(xiāng)風土與至愛親人,如渾闊江水,貞觀與大信的相愛,是初升明月映照江面,月隨水流,幻化千影……人可以離別,愛可以封存,情懷卻難更改。
讀罷掩卷,我也與作者“人同此心”:能夠一輩子不離開故鄉(xiāng)的人是多么的幸福,生生世世做個至情至性的中國人多好!即便難參透“千III同一月,萬戶盡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這首偈子中蘊含的佛緣禪意,難做到“看淡紅塵羈絆,以求淡泊寧靜”,我們還可以醉在臺南的山山水水中,眺望過去的時光,體會大海、鄉(xiāng)土、人情帶來的歸屬感,感受與我們血脈緊連的傳統(tǒng)文化撲面而來一一只有中國文化中濃到化不開的人情味,才能讓人回到最初的地方,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