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買了一本林語堂寫的《蘇東坡傳》,隨手?jǐn)[在書桌上面,轉(zhuǎn)眼間一月有余,雖然碰上了全市機構(gòu)改革,工作有點小忙,但總有一絲逃避學(xué)習(xí)的意味。近日,總算抽空得以翻讀,對千年東坡有了更加全新的印象。大概在中學(xué)時,才開始接觸宋詞,從此不可救藥地喜歡上了那個自稱東坡居士的蘇軾:喜歡他那"把酒問青天,起舞弄清影"的灑然孤寂,更激賞他那"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的人生慨嘆;少不了那"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深情厚意,更羨慕他那"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自然處世。
蘇東坡絕對是當(dāng)之無愧的天才人物,儒釋道融會貫通,詩書畫樣樣出彩,甚至連易學(xué)、醫(yī)學(xué)、美食都有獨到見解,似乎沒有誰能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闡釋得如此精妙不凡。所以,連林語堂這樣的散文大家,要一口氣例舉出他身上的全部優(yōu)點,也有點心有余而力不足,逼得林sir有點遺憾地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xué)的反對派,是瑜伽術(shù)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蘇軾是貶到了黃州,開辟一塊田地之后,才真正成為了"東坡居士"。因此,有人評說:"東坡誕生了。蘇東坡三個字,從此響徹千年中國歷史。"當(dāng)時,黃州是長江邊上一個窮苦的小鎮(zhèn),在漢口下面約六十里地。正是從這里開始,他攀上了中國文壇的巔峰,當(dāng)然這只是后話,與東坡的處境一點也不搭界。他為了養(yǎng)家糊口,常常要算計著一天、一月、一年的生活花銷。所以,他研究出了一個特別的預(yù)算方法:"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梁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錢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以待賓客。此賈耘者(賈收)法也。"把銅錢吊在屋梁上,計劃開支,一個月下來若有盈余,他另存于竹筒中,用作款待好友的專費。所以,他幸運地得到了太守專門劃撥的50畝廢棄坡地,解決了全家的"菜籃子"問題,并向經(jīng)驗豐富的農(nóng)民學(xué)習(xí)種地,一位老農(nóng)熱心指導(dǎo)他:"麥苗初生之后,不能任其生長,若打算豐收,必須讓初生的麥苗由牛羊吃去,等冬盡春來時,再生出的麥苗才能茂盛。"所以,他慶幸自己到了物價低廉的鄉(xiāng)下,而不是"居不易"的城市,他發(fā)現(xiàn)"一家酒店的村酒不壞,本地盛產(chǎn)橘子、柿子,芋頭長到尺來長,一斗米才賣二十文。羊肉嘗起來,味美如同北方的牛肉。鹿肉甚賤,魚蟹幾乎不論錢買。"
也許,黃州只是一個如同今天湘西的某個偏遠(yuǎn)小鎮(zhèn),但蘇東坡將"無限的閑暇、美好的風(fēng)景、詩人敏感的想象、對月夜的傾心、對美酒的迷戀",合而為一地化為了詩人神仙般的日子。在這里,"莊稼已然種上,無金錢財務(wù)的煩心,他開始享受每一個日子給他的快樂。他有一群朋友,像他一樣,可以把時間自由運用,而且還在一方面像他,身上金錢不多,身邊空閑不少。"正是這種生活,他給后世留下了四篇千古佳作:一首詞《赤壁懷古》、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賦》和一篇《承天寺夜游》。
林語堂說:"我了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而我們今天除了欣賞他的詩詞作品外,更應(yīng)該學(xué)習(xí)他樂觀豁達(dá)、積極向上的精神。他的人生之道,啟迪著我們:在生命的長河中,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失敗、挫折、艱難等種種困境,只要我們像蘇東坡一樣,懂得善待自己,懂得尋找樂趣,懂得享受人生,就會成為一個活得快樂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