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切學問,辦一切事情,歸根結底都要落實到做人上。
--題記
最近斷斷續續看完了《做事先做人》這本書,感觸頗深。"做人兵法"與"辦事韜略"兩篇主要是從生活中人們為人處事的經驗和技能來告訴讀者做人要以和諧為根,以正道、正法為本,方可立身不倒;辦事要講究韜略,不能單純地以事半功倍、一本萬利作為衡量辦事成敗的標準,要把辦事的效果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制高點上。"讀經典學做人"和"讀歷史學做事"兩篇著重介紹歷代智者與帝王將相的成功之道。細數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任何一個失敗者的失敗都不是偶然的,而任何成功者的成功卻有著必然性,關鍵在于如何看待做事與做人。
《大學》里講:"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寫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毛主席說:要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這些無不講做人的重要。
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意思是說,先學習做人,再學習知識。
時下,中國人把讀書看成了最重要的事,從小到大,父母對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好好學習",甚至有的老師教育學生"一好遮百丑",只要成績好,其他方面一概從寬。所以很多孩子做不了洗衣做飯的瑣事,理不順姑伯舅姨的關系,辨不清謙信孝悌的禮儀。做人沒學好,一味學習書本知識,無疑是本末倒置了。
彼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趙王用他接替廉頗為將,趙括的母親堅決反對,她對趙王說:昔日趙奢為將時,國王賜贈的錢財絲綢,他統統把它們分給軍吏;從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過問家中私事,住在軍營與士卒同甘共苦。而趙括作了大將后,趙王所賜贈的金錢絲綢,他回家后統統收藏起來;每天尋歡作樂,還忙著置田購屋,這樣的人能帶兵打仗嗎?后來,趙括領兵出征,果然全軍覆沒。趙母雖是個"婦道人家",卻不乏遠見卓識,從父親與兒子平日為人的細微差別,就看出了兒子不是個將才,用之必遭大禍。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培養人才從修身開始。這里的修身就是做人。"修身"是立業之本,不學會做人而談"齊家、治國、平天下",無異于水中撈月。
如何"修身"呢?荀子提出了具體的方法:"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端恚誠信,據守而詳,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任。"意思是說,外表恭敬,內心忠信,行事守禮多義,待人和睦友善,這樣的人走遍天下都行得通,即使流落到野蠻人的群體中,也沒有人不尊敬他;辛苦的事搶著干,享樂的事多讓人,行為端莊,誠實守信,忠于職守,辦事有方,這樣的人走遍天下都行得通,哪怕流落到野蠻人的群體中,也沒有人不重用他。
從古到今有多少文人學者,因不得其位,而感嘆懷才不遇,整日怨天尤人以致頹廢終身。然而那些懷才不遇的人多抱怨,卻極少有自省自己有沒有立其位的才能。
孔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一個人想要獲得理想的工作崗位,首先要修身養性,具備足以謀其位的能力。這就是"患所以立".大凡重要崗位都有苛刻的要求,知識的、技能的、心態的,更重要的是品德方面的,職位越高,要求越多。有足夠的才能而無相應的品德,則才能越大危害也越大。清乾隆年間權臣和珅不可謂無才,但是他沒有高尚的德行,給國家造成的危害也就比普通人更大。這就是德為天下先的道理。品德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個人有了高尚的品德,他就成功了一半。而品德修養不夠,即使天縱奇才也不能上位。
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做人就要堂堂正正,踏踏實實,持之以恒,一個人的品德和才能就會日新月異,才能為國家和人民作出更大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