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展現的十一種孤獨。包括了幼小的心靈,愛情,友情,婚姻,家庭,事業,個人理想等等方面。其角色從小學生,到職場白領、軍官、病人、歌手等。通過這些描寫,你會覺得有些并不陌生。甚至有些天天都在上演,發生在你身上,也發生在別人身上。
書中對孤獨的理解大多數是這樣的:孤獨產生于一個浮躁的大環境中,人的心態因為緊張的生活節奏而變得不安,在一連串的浮躁小事中,人會暴躁,最后陷入到沮喪;有些孤獨,存在于欲望和肉體,因為現實的分別讓人一方面又要接受,一方面又需要但卻不可得;有些孤獨建立在理想和信念中,建立在社會對自己的不兼容。不論是哪一方面,孤獨不是指一個人,而是關聯到當時的很多人。
在書中十一個小章節里,我喜歡的有三篇:《南瓜燈博士》、《萬事如意》、《舊的不去》。這三篇我覺得不論是描寫的手法,敘事的角度,關聯到的角色都讓我覺得較其他篇章要好。
《南瓜燈博士》描寫的是一個熱忱的老師和孤僻的小孩之間的事情。小孩來自卑微的地方,老師一心想要幫助這個小孩,卻沒有想到這個小孩性格孤僻,性情古怪,背后滿口謊言,已將自己的不安和孤獨擴大為一種理直氣壯、不顧道理的地步。小孩討厭老師的好心,最后還將老師的畫像涂鴉在墻上,寫上了粗俗的罵語。我覺得小孩年齡和認知的特殊性,更能為人文創造關懷主義的題材。這個短篇,精彩的地方在于小孩扭曲的認知和老師熱忱的關懷形成了對比。小孩的認知越加的扭曲就越加可以襯托出小孩扭曲的內心。
《萬事如意》描寫的是一對將要結婚的新人。女方猶豫不定,但最后仍希望嫁給男方,并且希望可以在婚前有所歡愉。但男方那一晚,卻十分苦惱和暴躁。因為他想起了他離不開他的朋友。友誼在這個人的心中已經比一切都要重要,婚姻頓然間對他而言是將切斷一切生活的事情。而這一夜,他的朋友們又對他的婚姻表示集體的祝福并且給了他最感動的東西。那一夜他放棄了愛情的歡愉,選擇了與朋友歡聚。
這個短篇好就好在他描寫的不單單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同時的窘迫。男女雙方都各自呈現了自己的孤獨,且都是互不兼容的。而且在描寫上也十分精準,對象也十分普遍。
《舊的不去》描寫的是一個瘋人院的事情。很有意思。這次角色是一個集體,外界對于他們來講是孤獨的,但是瘋人院中對他們來講卻并不孤獨。我在讀這個短篇的時候會聯想起許多瘋人院,或是監獄題材的電影。比如經典的《飛越瘋人院》《請你閉嘴》等等。我覺得寫一類特殊人群的生活會很有趣。這會讓我們感覺到生活不一樣的角度。這個短篇中有一個地方讓我感覺很好。就是主角給懷孕的女兒寫安慰信的片段。我覺得很有新意,再者對人物心理也是形象的表現。
作者的寫作手法是讓我很關注的地方。因為的確太簡練了,幾乎很難找到啰唆,無意義存在的詞句。尤其是大多數第三人稱的敘事,往往只用一兩句對環境內容進行描寫,而對于人物心理、行為的描寫則更多的體現在用詞。我覺得這和我接觸到的一些人文作品是不一樣的。它很簡潔,甚至于可以說有一種極度簡潔的趨勢。這和許多用大篇幅文字描寫環境,描寫背景,描寫人物心理的作品不一樣。我很欣賞這樣的手法。
除去剛才說到的三個章節,剩下的幾個章節幾乎都有些大同小異了。基本上都是在描寫個人理想與環境發生的沖突。看完之后你會覺得理想主義的人是孤獨的。
讀完這本書,再去了解作者理查德?耶茨,竟會發現他的生活和他這本書中的十一種孤獨是如此的相似。我們不得不再次感嘆,每一個深具關懷主義的人文作品背后一定都會有一段不為人知且深需關懷的現實生活。
合上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中描寫的東西離我們很近。尤其是在這個越來越焦慮的生活大舞臺上,每個人都面無表情地做著自己的事情,每個人都將自己內心中的語言簡化到最少,這不僅是人心靈的孤獨,有時更是生命的枯竭。假如我們每天可以有一點點的時間用于彼此關懷,可能我們的生活會陽光很多,我們身邊的人也會因此陽光很多。
我們所需要的不僅是物質基礎,也有生活情調。不論我們如何艱難的生活,只要心中對生活存有美好的想法,我相信即便是再艱難的生活也會有生活的情調與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