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鳥友小王來廣州觀鳥,得知他最想看的鳥竟然是紅耳鵯,我啞然失笑:“紅耳鴉是廣州最容易遇見的鵯類,你到公園里、樹林里,想不見它都難啊!”
在流花湖公園圍墻外,陣陣喧鬧的鳥聲立馬把我們的耳朵喚醒了。我停下腳步:“你聽出是什么鳥的叫聲嗎?”小王傾聽了一會兒后回答:“好像有白頭鵯。”我肯定他的回答:“沒錯,音調較低,音色圓潤的是白頭鶴的鳴叫。但更多的是紅耳鵯的聲音,在節奏上與白頭鴉相似,但音調較高,音色也更顯得明亮悅耳。”“難怪鵯類的英文名叫‘Bulbul’,意為歌唱者、詩人。”小王稱嘆道。
觀鳥不僅用眼,而且也要用耳,鳥鳴聲本身就是野外識鳥的重要特征。
在公園門口的樹枝上,兩只詠耳鵯昂然挺立著,頭頂高聳的黑色冠羽,像是戴了一頂黑禮帽,隨著其激昂的鳴叫,“禮帽”不停地晃動著。“嘿嘿,尖頭頂,紅屁股,真神氣活現!”與紅耳鵯初次相見,小王很興奮。
紅耳鵯的大小與白頭鵯相近,身材稍顯苗條,它們的腿短而細弱,翅稍短圓,羽毛疏松。頭部黑色,體背淡褐色,臉和喉部白色,腹部皮黃色,臀羽粉紅色,尾羽末具白端。它最重要的特征是臉部眼下那條精細的黑色線紋,眼睛后下方有一小塊紅色耳羽,這也正是它的名字“紅耳”的由來。
流花湖公園里的紅耳鵯不懼怕人,它們或在道旁的樹冠里穿梭翻飛,或吊在大榕樹下垂的氣生根須上打秋千。它們用尖細的嘴吸食花蜜、啄食果肉、捕極小昆蟲,甚至下地爭搶游人遺漏的零食。公園儼然是它們自由自在的樂園。
紅耳鵯特征顯著,但也有被認錯的時候。經常有初學觀鳥者于7月份發現了頭無頂冠,眼后無紅斑,臀羽黃色的“黃臀鵯”.其實他們看到的是紅耳鵯幼鳥。紅耳鵯3—8月繁殖,筑巢于樹上,每窩3——4枚卵,到了7月份已經有大量幼鳥出巢活動。這些幼鳥要在第一次換羽后才會長出紅色臀羽、黑色頂冠和眼后紅色的斑塊。
紅耳鵯是有情有義的小鳥,在野外常?梢砸姷剿鼈兂呻p成對相偎相依,有時還親昵地互相梳理羽毛。紅耳鵯有很多俗名,如高髻冠、高冠鳥等。人們把紅耳鶴高聳頂冠形容成女性的發髻兒,正是出于對此種鳥兒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