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走家鄉路
王偕林
路,我走過很多種,柏油的,水泥的,瀝青的;寬闊的,平坦的,崎嶇的。但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一條回家鄉的路。
記得兒時,媽媽時常帶著我回老家,每次回去,我都十分高興,因為那甩奮綠綠的草,紅紅的花和甜甜的葡萄,那里還有哞哞叫的大水牛,會鳧水的小伙伴和總是笑容滿面的姨姥姥。距老家,大概有一個多小時路程,那時,車一但出了市區,上了郊區公路,車里的人就像坐碰碰車一樣.一顛一顛的,五臟六腑都要翻江倒海。那時的路,晴天一有車輛經過,就會變得黃塵滿天飛,連路人的樣子都看不清了,雨天則泥濘不堪,車輛飛馳而過,濺起的泥漿嚇得人們亂跑。
那時,我總愛趴在車窗看路邊那些低低的平房、稀稀拉拉的葡萄架子,這些讓我給老家起了一個名字,叫“小房村”,以后媽媽一說回老家,我就接上嘴:“又要坐碰碰車回小房村了”。
不久,我上小學,學習任務有點緊,回老家的次數就沒有以前那么頻繁了。終于放暑假了,媽媽決定帶我回老家看看,我打趣似地說:“媽,是不是還坐碰碰車呀?”媽媽笑了笑,沒有回答。車不一會兒就上了郊區公路,我卻沒有發覺,直到看見車窗的景物變成了綠油油的莊稼,我才知道車已經上了郊區公路,這時的路,已不是“黃土滿天飛,“泥漿四處濺”的黃泥路了,而是變成了平坦的黑色柏油路。
是不是因為這兒已經有人騎上自行車,覺得黃泥路太寒酸,才鋪上了這黑黝黝的柏油路呢?正想著,車旁一輛自行車駛過,車的主人得意洋洋。
我又趴在車窗上,望路旁的景物,那村中的房子不再全是灰壓壓一片低平房了,偶爾也有一兩幢裝著琉璃瓦的二層樓了,一片片的小葡萄長勢也十分喜人。
幾年前,我隨父母來深圳居住,回老家的機會就更少了?但在去年暑假,我還是興致勃勃地回老家去看看,看看那條令我牽掛的通向家鄉的路。坐上空調車,不知不覺就出了市區,前方的標牌上寫著:梅鄉高速公路。通過收費站,車駛上了一條灰色的,寬廣而又平坦的水泥高速公路。我的心情不禁興奮起來:久違了,通向老家的路,你從黃泥路變成了品速公路,真是可喜可賀啊!水泥高速公路就是不同凡響,四個分車道.車輛來來往往,川流不息。人坐在車上一點顛動也感覺不到,讓你舒服、快捷地到達目的地。旁邊的車道駛來一列花車隊,一看車牌,好家伙,全是老家出來的,盡是些名牌高級小轎車,用它們來結婚,可真夠氣派的。
年中喇叭說,還有一會兒就到站了,我連忙抓緊時間向車窗外望去,呵,淸一色小洋樓,前有花園,后有樹,真漂亮呀,老家真的大變樣了!
老家的路,是你給老家的人民帶來了發展的機遇與財富。我愿和老家人民一起,行進在這條光明的大路上,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評語】
此文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通過寫三次回家路的變化,歌頌了黨的改革開放政策,讀了令人暢快淋漓,感到欣慰。
文章一波三折,三次回家情景各有不同,第一次回家路是黃土滿天飛,泥漿四處減,如坐“碰磁車”。第二次寫回家路,欲揚先抑,猜想一定還是坐“碰碰車”,走泥土路,可實際上是鋪上了柏油路,變化喜人。第三次是變成了高速公路,令人愜意,猶如一股春風蕩來,在寫作上值得借鑒。在文學作品中“三,,是個常用字,如:三氣周瑜,三請諸葛亮、三打祝家莊、三打白骨精……正是這“三”字,使文章做到了情節曲折,引人入勝,本文用“三走”,深得此法。
文章在語言上還要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