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云霧見晴空
張夙
濾去視覺上的雜色,你會看見更清晰的世界;撥開心靈里的迷霧,你會洞悉更理性的真理。前塵隔海,往事不堪回首。歷史用它沉重的教訓告誡我們:不要被眼睛里表象的色彩蒙蔽,撥開遮蔽你眼睛的云霧,方見萬里晴空。
怎么也繞不開,我憶起了隋文帝。這個吞六合而履至尊的英雄,收整一方破敗山河,“黃袍加身”。正是這個人,教育他的兒手,“一餐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他認為借這寥寥數語可以使他的兒子懂得治國之難,他還認為自己的兒子和自己一樣,是帝王之后,自然也是天命所歸。然而,他萬沒有想到,他一世奮斗換來的江山帝業,傳給他的兒子沒幾年便永遠沉寂在了驕奢淫逸的生活中。
--面對人間至親之情,心靈在層層迷霧中往往難以辨別方向。撥開云霧,就是要敢于理性地割舍暖色的感情。.
“曉夢迷蝴蝶”的莊周,這個千百年來富于浪漫色彩的人物,面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之位,毅然選擇了清貧而平淡的田園生活,因為他厭倦了不義的攻伐,厭倦了黑暗的官場,厭倦了爾虞我詐。選擇平凡,正是拋棄了虛華,堅守了心中的那一片凈土。
-面對名利的誘惑,人們的雙眼往往會被利益遮蔽而迷失人生前進的方向。撥開眼前的迷霧,應是摒棄世俗無悔的選擇。醒悟何為人生的底蘊。于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在宣告他“文化突圍”成功之時,也告訴了世人一個道理。
-面對成功,需要撥開那絢麗的面紗,直面失敗,更要撥開那愁苦的云霧,這不也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嗎?
秦淮河的水依然在汩汩流動,莊子的人格依然在被傳頌,蘇軾的精神和美名依舊在飛揚。縱使世上美景無數,也不要讓絢爛的色彩擾亂我們的視線。茫茫人海,層層云霧,只有擦亮慧眼,撥開迷霧,才能為心靈找到一個永遠的歸宿。
撥開云霧,一片樹葉會比萬朵鮮花更加美艷,因為它傾倒了一個季節。
撥開云霧,一點星光會比熊熊火焰更加明亮,因為它燃亮了整片星空。
撥開云霧,一朵浪花會比萬頃海水更加廣博,因為它飛濺起整個海洋!
作為一篇應試的限時作文,需要考慮的東西不少,但在特定的環境下真正能落實好的不會很多。這篇文章有以下幾個優勢比較突出。
首先,自然是讓文意落腳在話題范圍之內,這是文章得分的關鍵。話題是“眼睛的色彩”,從前面的導語看,話題實際上就是要求從主觀如何看待和處理客觀現象的角度入手來展開。作者從個人認識的角度,認為隋亡是因為文帝眼里只有溫情的色彩,沒肴作必要的感情割舍。之后,暗用正反對比引導讀者看到,在莊周和蘇軾的眼里,對待人生的態度與隋文帝相比是那樣的截然不同,這樣的處理,既使文意納入話題,又在對比中深化和延伸了見解。
其次,材料的選用典型而有力。在這樣的說理性散文中,應該力求材料的實效,能像議論那樣選用有代表意義的材料是很重要的。有力,首先就是材料能圍繞和支撐觀點,在此前提下,還能用簡潔深入的語言來表述,這個時候,簡潔往往就意味著有力度。
再次,文章充滿活力而又清晰的形式也為文章增色不少。雖然重在說理,但“隨筆”式的跳躍結構使讀者不至于產生沉滯之感,再加上各部分內清楚的收束語及各部分之間用序號區分,使文幸的形式既靈活又別致。
此外,一篇應試的文章必須有一些精彩的閃光點,尤其是開頭和結尾,古人有“豹頭”和“鳳尾”一說,除了表“意”,自然也在表“文”。在這方面,本文顯然有體現,而且文中語言散文詩化的傾向,無疑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作者在第一則材料中,對歷史人物的解讀雖有出于文意的獨特之處,但既是“歷史”,就應力求避免偏差或想當然,否則會削弱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在力求語句“有文采”時,應注意斟酌,否則會弄巧成拙。這些是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