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絲是怎樣制作的
武清縣城關中學張伯禹
武清豆制品,現已全國聞名。特別是風味獨特的豆腐絲,更是膾炙人口,眾口稱道。聞名遐邇的天津“食品街”不僅有它一席之地,而且各大小餐館那“京醬肉絲”更是深受人們青睞,就連外國友人吃完這道菜,也都不住伸出大拇指,驚嘆這是一道美味佳肴。
那么你知道豆腐絲是怎樣制成的嗎?請聽我來說一說。提起正宗的豆腐絲,當首推武清縣白古屯鎮黃辛莊。因為該村小,又與有數千人口的東馬房村相鄰,從外來人的眼里,分不出哪是東馬房,哪是黃辛莊,便訛稱“東馬房豆腐絲”。據老人們說,豆腐絲的歷史悠久,從我國清代末年黃辛莊、東馬房就陸續有人作,時至今日,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時間一長,人們便把黃辛莊、東馬房這兩個村子稱為“豆制品之鄉”。
我有幸生在黃辛莊,通過仔細觀察,又親手幫助大人們做,才逐漸總結出了它的制作過程。
豆腐絲的原料是優質大豆,本地出產的質量好。外來的大豆含油量多,制出的豆腐絲質量差。其次是鹵水。全過程基本上是手工操作,一些簡單機械也是大人們自制的。
豆腐絲的制作過程概括起來有六道程序,即打漿、燒漿、點鹵、制片、煮片和切絲。
用水把黃豆泡開,用打漿機打成豆漿,然后用大鍋煮沸,這就是第一、二道工序。
點鹵是最關鍵的一步。用氧化鎂溶液或石膏來點,效果不一樣。傳統的鹵水一般放在一把茶壺里,不斷向盛熱豆漿的缸里倒,同時不斷地攪拌,待到出現蝌蚪狀物質后,停止倒鹵水,再攪拌,加上蓋兒蓋好。點鹵是個技術活,如掌握不好,鹵大了或鹵小了,對下一道工序都有影響。
第四道工序是制片。先在長方形的木盒里(沒有蓋)鋪一層白布,然后用小碗舀起點鹵后呈凝固狀態的豆腐腦,均勻地潑在布上,鋪一層潑一層。木盒子是一個模子樣的東西,在它的周圍有許多孔,這樣,水分就可以從孔中流出。潑夠一定數量后,在上面再加一層木板,用千斤頂壓上,水就不斷地流出來了。到此,“制片”也就完成了。
下一步工作就是把制好的豆腐片揭下,晾干,放到有老湯的鍋里煮,大約半個小時以后,撈出再晾干。說起煮片時用的佐料,那是頗為講究的。諸如茴香、丁香、豆蔻、沙仁、精鹽、五角大料、一指十三香等等,豆腐絲的味道都在此一舉。
最后一通工序就是切絲。用一把特制的雙木把刀,把曬干的豆腐片折疊幾層,切成5厘米長的細絲。據說若是制作能手,他們切起豆絲來,不用眼看,只憑感覺,就能做到“游刃有余”。切出來的豆腐絲很細很細,有人曾形容,用嘴一吹它就能吹跑。
經過以上六道工序,制出的豆腐絲入口香軟。你若是在夏季,用黃瓜絲拌豆腐絲,吃起來,那真是清涼爽口,令人回味無窮。
武清縣的豆腐絲,不管是黃辛莊做的還是東馬房做的,都具有一種傳統風味,正是這傳統風味使它名揚中外,成為中國—
【簡評】
本文是學完葉老的《景泰藍的制作》一文后的仿寫作品,是一篇程序性說明文。由于作者有幸參加了家鄉特產——豆腐絲的制作,對每一道生產工序都進行了細致觀察,所以寫出文章來條理清楚,詳略得當。文章的語言也很平實,并且在字里行間充滿對家鄉物產的自豪感。
如能有意識地運用一些說明方法,文章會更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