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蘇秦傳》列傳第九一一蘇秦傳,得意與失意的境遇映照出人情世態,有趣,也值得把玩。還讓我想起戰國時期另一個出名的世家公子孟嘗君,養了許多士子門客,這個不飛則已、一飛驚人的齊威王的孫子,身世顯赫。可是孟嘗君名氣太大,齊王坐不住了,就把孟嘗君的官給免了,這些門客眼見跟著孟嘗君沒有前途,都偷偷的走了。有個叫馮歡的門客對孟嘗君說:"給我一輛馬車,我去秦國見秦王,必能讓你重新獲得大王器重。"于是西入秦國,游說秦王:"齊國之所以跟秦國不相上下,只是因為齊國有一個孟嘗君,現在齊王聽信小人之言,免了孟嘗君的官職,大王如果以用十輛車子載二千兩黃金去齊國聘請他來作官,他一定欣然前來,那時還擔心齊國嗎?"秦王大喜。可是秦使還沒有到齊國,秦國要來聘請孟嘗君的消息就傳到齊王耳朵里,齊王忙又恢復孟嘗君官職。
孟嘗君感慨說:"我平時非常好客,絲毫不敢怠慢,食客多時達到三千多人,可是他們看到我丟官了就迫不及待的走了,以后再讓我見到,必定好好羞辱他們。"馮歡馬上下車跪倒在地,孟驚訝問:"先生是替客人謝罪嗎?"馮歡說:"不是的,是為您的失言而謝罪,有生就有死,這是生命的必然;富貴的人,大家都喜歡結交,因而朋友也多,這是事情的必然。就像趕集一樣,天亮了,大家都擠著往集市跑;天黑時,大家都往回趕,并不是因為大家喜歡集市的白天,討厭集市的晚上,是因為白天集市有大家想要的東西,所以請您不要因為這個而斷絕了與賓客的來往。"
再說蘇秦,當初外出打拼了幾年,歷史記載是"大困而歸",一事無成。兄弟嫂子,連自己的媳婦都笑他,不安心管理家業,而幻想憑著嘴巴子去光大門楣,落到這般窮困潦倒地步是很應該的。蘇秦沒有遷怒別人,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于是閉門讀書,史書記載讀的是姜太公所傳的那本《陰符經》,仔細研讀,一年時間過去,蘇秦自己揣摩"此可以說當世之君矣。"于是求見周天子,天子身邊的近臣都看不起他,沒見成。當蘇秦身配燕、趙、齊、韓、魏、楚六國相印回轉北方途經他的故鄉洛陽時,后面待從的車駕陣勢非常浩大,威風十足,"疑于王者",洛陽居住的周天子惴惴不安了,當年給了人一個閉門羹,多少有點尷尬。只好派人為他清理還鄉的道路,又派人到郊外犒勞他,史載"周顯王聞之恐懼,除道,使人郊勞。"
最有意思、最能傳神的,當數他回家的那個情景。史載:蘇秦之昆弟妻嫂側目不敢仰視,俯伏侍取食。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地,以面掩地而謝曰:"見季子位高金多也。"蘇秦喟然嘆曰:"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蘇秦問得譏諷,而蘇大嫂答得也真夠坦率,"位高金多"說出了千古人情的真話。可以想象得到,當蘇秦問這句話時,他的嫂子生伯蘇秦報復,一跪就趴到地上了,真正的是"五體投地",蘇秦感嘆后緊接著又有一句心里話,如果當初呆在家里守著這兒十畝地,哪里有今日的成就啊?之后就"散千金以賜宗族朋友",蘇秦在這個事上算豁達大度,要是碰上漢高祖劉邦有戲看了,劉邦落魄時帶了幾個朋友到家里吃飯,他大嫂騙他沒有飯了,讓他很沒有面子。最后當了皇帝了,一個哥哥和弟弟都封了王,而大哥一家人沒有任何官職,最后他老子看不過去,跟他說,才勉強封了他侄兒一個"羹頡侯","頡"解釋為扣克,這是對他大嫂當年不給他面子的回報,這一方面是劉邦帝王霸氣及無賴習性使然,另一方面也說明他沒有看清楚這是人生常態,而形成了一種非常介意的不正常心態。
經常聽人說,苦難是一筆財富,卻只是提到事情發展的一個方面。在艱苦中成長成功的人,有些人會留下心理陰影,而導致心態上的偏執,這種人不會有同情,愛錢如命,這也說明他們不相信人,太沒有安全感;另有些人,有器度、有見識的人,雖從艱苦困難中成長,反而更有同情心,更能慷慨好義的懷抱,因為他們懂得人生,知道世間的甘甜。而后者無疑付出了,獲取得也會更多!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套用一句名言作為此文結尾: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認人生有許多虛假意義的人,更能尋找人生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