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期間,我有幸在圖書館書刊上接觸到“要事第一”這個理念,當時這個觀念讓我有茅塞頓開的感覺,運用到學習過程中去,把最重要的先學好,發現學習效率明顯提高而且更有針對性,逐漸地形成習慣。在后來的工作中,也深刻體會了“要事第一”對工作和生活帶來的好處。永遠把最重要、最緊急的事情擺在第一位,堅守要事第一原則成了我的信條。
真正接觸《要事第一》這本書,還是去年偶然在新浪讀書頻道排行榜上發現它并點讀它。想不到它如此有名氣,被譽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時間管理書籍”,我之前從其他書刊上接觸到的一些理念就是源于它。它的作者史蒂芬?柯維也是一位具有國際聲望的領導才能權威和導師,還出過一本享譽全球的暢銷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兩本書有共鳴之處,對于改變人的行為習慣、促進人的時間管理效率、提高人的生活工作質量具有質的影響。
《要事第一》這本書籍被美國《時代周刊》組織的世界500強CEO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書”,名列亞馬遜、《商業周刊》、《紐約時報》商業類排行榜最佳暢銷書,它的重要意義在于告訴人們最新的時間管理方法和實用的時間控制技巧,真正改變人們的生活。
這本書充滿了有趣的故事說理,全文貫穿一個“要事第一”的理念,其中通過教授杯裝沙石的實驗為例,以通俗又富含哲理的故事敘述,讓我們接受了
這個一個道理:那就是在時間和績效管理上,我們應該把握各項工作重要程度的先后順序,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來安排工作,要事第一,要事先做,只有這樣,我們的工作才能不斷保持較高的效率。有了明確的目標,保持清晰的頭腦,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一步步朝著目標前進,就會成功。
工作、學習、家庭中,充滿了大大小小瑣碎繁雜的事情,有重要的,有緊急的,也有無關緊要的,有時候一件事情還未做完又來了兒件事情,忙得焦頭爛額,可是最終周末、月末、年終或者過段時間你回過頭來總結時,發現耗費了大量時間的未必是重要的,累死累活完了發現成效并不高,跟自己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這是為什么呢?答案就在這本書里。分清輕重緩急,把握先后,要事第一,提高效率才是王道0
時間管理四象限理論和“二八”法則告訴我們,做什么以及為何做遠比做的快慢重要,因為比速度更重要的是前進方向。按重要程度與緊急與否,事情處理先后順序應該是先做最重要而且緊急的事情,再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其次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最后才是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
只有重要而緊迫的事才是需大量時間去做的事。它雖然并不緊急,但決定了我們的工作業績。80/20法則告訴我們:應該用80%的時間做能帶來最高回報的事情,而用20%的時間做其他事情。取得卓越成果的員工都是這樣把時間用在最具有“生產力”的地方。要事第一,那么什么是“要事”呢?書中通過五個原則來幫你區分,總的來說,重要性與目標有關,凡有價值、有利于實現個人目標的就是要事。分清什么是最重要的并不是一件易事,我們常犯的一個錯誤是把緊迫的事情當作最重要的事情。一般人往往對燃眉之急立即反應,對當務之急卻不盡然,所以更需要自制力與主動精神,改變觀念習慣,將“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排放在“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前,急所當急。
一個人如果過于努力想把所有事情都做好,他就不會把最重要的事做好。不管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我們從小就要培養“要事第一”的理念和習慣,讓這個重要的觀念成為一種習慣。只有養成做要事的習慣,對最具價值的學習和工作投入充分時間,重要的事才不會被無限期地拖延。也只有合理高效地解決了重要而且緊迫的事情,你才能有可能順利地進行了別的工作。那些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情要求我們具有更多的主動性、積極性、自覺性,早早準備,防患于未然。而剩下的兩類事或許有一點價值,但對目標的完成沒有太大的作用,可以少花時間和精力。
歌德說,重要之事決不可受芝麻綠豆小事牽絆。要事第一,別讓瑣事牽著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