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個情字了得
我看影片《故園秋色》
胡泰陽(彝族)
由鄭洞天導演的《故園秋色y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i95i年秋天,作為廣東省代省委書記的陶鑄同志,借進京開會還有兩天時間的機會,探望闊別了23年的母親。在這兩天中,陶鑄同志訪問了祁陽中學,宣傳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密切聯系.群眾,與鄉親們進行了親切的交談;為母親做了可口的飯菜,與母親談了一夜的家常話,盡了孝道。他的這些言行充滿了鄉情、親情和與人民的魚水深情。這個“情”字引發了觀眾的民族審美意識,這個“情”字滿足了觀眾的審美要求。
《故》片從陶鑄同志在祁陽下火車,喝了一口家鄉的河水開始,至兩天后又在祁陽河里與一群小孩游泳、戲水之后帶上小石頭,在火車上與哥哥陶自強見面止。《故》片利用電影的優勢,通過時空轉換(七次閃回)將故事分割為十五個片斷敘述。通篇只圍繞著一個“情”字作文章。
1918年猛子(陶鑄乳名)爹被白狗子殺害,母親沒有能力同時供兩個兒子念書,要他們兄弟自己決定誰去念書。猛子第二天將書包放在哥哥床頭,早早地就上山打柴去了。這個無言的行動充滿了親情,同時也表現了猛子從小就有舍己為人的犧牲精神和高尚的人格。1926年在廣州黃埔軍校,陶鑄和哥哥陶自強一起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革命。1932年在上海,陶自強做了“沒骨氣”的事出獄時,正好是陶鑄堅持革命信念人獄之時。這個情節交待了陶鑄同志青年時代投身革命的經歷,這是他成長為黨的高級干部不可分割的情節鋪墊,也是他熱愛人民,與人民魚水情深的基礎。
《故》片中陶鑄同志有兩次吃辣椒的鏡頭,一次是在祁陽中學,一次是在廈門。還有一個鏡頭是陶鑄同志在祁陽中學為師生們講話時說的“山戴帽,雨來到。”這些情節雖然簡單,卻表現了陶鑄同志對家鄉的熱愛、眷戀和深刻了解,與家鄉溶為一體的質樸鄉情。?
陶鑄同志在祁陽中學為唐老師主持公道說:成份不好的不能當老師,是誰的政策?老師不分新舊,不管他是什么出身,只要教學生知識,就是報效祖國,就是為人民服務,都應該受到尊重。與縣長崔大海約法三章:不搞歡迎,不做指示,吃飯自己掏錢。超小路回石洞巖老家,避開鄉親們的歡迎。鄉親們因聽到陶鑄回來的消息,自發地趕到山下迎接他。這些情節都體現了陶鑄同志與鄉親們水乳交融的真情。
《故》片通過七次閃回(時空轉換),將陶鑄同志的家庭、朋友、鄉親、少時代的艱辛生活,青年時代的革命生涯,以及回鄉探親的經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交待清楚了。這些情節聯綴起來盡寫一個“情”字,透過這個“情”字,觀眾看到的是建國初期黨與人民的魚水關系。這種關系不僅塑造了陶鑄同志人民公仆的崇高形象,而且符合觀眾呼喚黨風好轉,呼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回歸的審美心態。
《故》片的不足在于七次閃回使故事零亂,不如改為順敘或倒敘(一次閃回)更符合觀眾的審美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