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璀燦的《寶蓮燈》
鄭翔(弈族)
《寶蓮燈》,取材于一個民間神話故事,講的是“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作為一部反映中國傳統神話故事的動畫片,在對美國好菜塢制作的動畫片《花木蘭》失望之后,由中國動畫片制作的行業老大、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斥資1200萬元制作的動畫片《寶蓮燈》上映了,這使我充滿了祈盼,充滿了希望,也充滿了好奇之心。
可是,《寶蓮燈》又讓我失望了。這不是一部有我們民族特色的動畫片,看過了太多的美國、日本動畫片后,除了對此片中久違的孫悟空、土地等形象以及片中人物的杏仁眼的刻畫有一絲欣喜外,其余的則深深地失望了。如果說,《花木蘭》是因為美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理解,并以他們的主觀臆念曲解了我們心目中的女英雄,而讓我們憤慨、抵制的話,由中國人自己拍攝的《寶蓮燈》為什么就不能做得比他們更好一點呢?
首先,作為一部商業動畫片,影片的定位十分重要,對不同地域、文化層次、年齡的觀眾應有不同的拍法,給孩子看的或給成年人看的,應該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拍法,《大鬧天宮》、《哪吒鬧海》、《三個和尚》等是我們兒童時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那是拍給兒童的電影,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回憶。最近幾年引進的《獅子王》,講的是一個王子復仇的故事,還講了辛巴的愛情故事,無疑是拍給青年人看的,同時也影響了其他一些年齡層次的觀眾,而《寶蓮燈》是想講沉香的成長過程,講他與非洲黑人部落的嘎妹之間青梅竹馬的愛情故事,還是講他在孫悟空的幫助下打敗了二郎神?其實,“沉香劈山救母”原本講的是一個關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的故事,應該是拍給青少年看的,可是這部影片是否將這個“孝”的故事表現出來呢?編導想告訴我們的是什么?想表現的又是怎樣的一個主題呢?而所用的電影語言與表現形式,對于當今啃著面包喝著可樂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又能理解多少接受多少呢?
其次,作為一部耗資1200萬元之巨的動畫片,應該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與藝術表現形式,尤其是一部反映我國傳統美德的片子,更應該有我們自己的民族特色,而不應該一味去模仿、追求“好萊塢”式,在此片中,人物的刻畫,音樂與情節,歌與歌手的搭配,甚至故事的敘述方式等等無不讓我們看到《花木蘭》、《獅子王》的影子,如在《花木蘭》中跟在花木蘭身邊的是一只木須龍,而在此片中只不過是換成了一只小猴而已;在《獅子王》中,當辛巴彷徨無助時,是它父親的幻影幫助了它,而在此片中,當沉香孤獨絕望時,是他母親的畫外音指點了他等等,其手法又何曾不是東施效顰。當然,優秀的東西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關鍵是我們如何“拿來”,又如何才能做到洋為中用,中西合璧,創造出有中國特色的精品來呢?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流長的文化,五千多年文明的底蘊使我們曾創造出一批表現方法多樣、高水準、高質量的動畫片,影響了一代人,如《大鬧天宮》、《哪吒鬧海》、《三個和尚》、《豬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媽媽》等用白描、水墨畫、剪紙、木偶等多種動畫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優秀動畫片,即使隔了幾十年的今天來看,也沒有過時之嫌,這樣好的傳統,我們怎么就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