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媚陽光照耀下的東秀湖小島上,一對白頭鵯正在進行筑巢的精彩表演。筑巢的地點在大榕樹的下方,一叢濃密的冬青木矮灌中。每次往返,雄鳥總是張揚地從游客的上方掠過,在榕樹高枝上不停地跳躍、鳴叫,吸引著眾多游人的視線。雌鳥卻嘴銜筑巢用的草莖,悄無聲息地低飛潛入,在灌叢中精心建造小鳥寶寶的搖籃。它們用這種聲東擊西、瞞天過海之計,成功地騙過了來往的游客。
談到白頭鵯,最令人熟悉不過的就是它頭枕部醒目的白色枕環了。這種體長約20厘米,嘴尖、腿短、翅圓,站姿挺立的小家伙,其背部橄欖綠色,喉白,胸淺灰,腹部白色綴有淡綠細紋,臀羽白色。其頭部從額到頂黑而發亮,兩眼后方到頭枕部羽色潔白,因頭頂的白色枕環被民間稱為“白頭翁”.
可愛的小家伙經常“滴哩哩咕嚕——滴哩哩咕嚕”地低吟淺唱。它們的鳴聲比較接近人的聽覺敏感頻率范圍,因此聽起來格外圓潤、響亮。雄鳥在繁殖季節常發出愉悅的震顫長音,以歌聲向配偶示愛,同時也為巢區劃界,宣示主權。
白頭鵯是典型的雜食性鳥,它們啄食嫩葉、花瓣、果肉、種子和昆蟲。經常可以見到它們從樹冠頂端出擊,靈巧地捕食空中的飛蟲。在食物匱乏的冬季,它們還會去垃圾堆尋覓食物。
在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白頭鵯是活躍在城市和鄉村的林木、灌叢的留鳥,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冬季,它們聚集成幾十只的大群,進入3月,大群逐漸解散,進入繁殖期。
白頭鵯的英文名Light-ventedBulbul,直譯過來就是“亮白色臀部的鶴”.中國的鳥類學家為其起名時,則考慮到了中國民間對它的認知和習慣稱呼,以其頭后寬闊潔白的枕環命名為白頭鵯。
在地理上,我國往南往西,白頭鶴的白色枕環慢慢變窄,羽色變暗,出現黑色頭的白頭鶴。有趣的是,白頭鵯并不是“幼白頭”,幼鳥出巢時頭既不黑也不白,而是橄攬灰色,等到來年春天換羽時,頭部才會換上黑白分明的羽毛。而且,白頭鵯的白頭是隨著年齡而增加的,年紀越大,頭上的白羽就越多。“白頭到老”這句結婚時中國人常用的道喜話,可能就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