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找一本可以讀一輩子的書,我告訴你,這本書的名字叫“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最初,是為了怕旅行寂寞,我隨身帶了這本書。封面與卷首,呈現這樣的鏡頭:暖暖的陽光照耀農場,蔥蘢樹木掩映小小木屋。沒有人,沒有車,一切靜謐、安詳。一位銀發老奶奶坐在窗前,陽光透過窗欞灑到她那安逸慈祥的臉上。她微微揚起嘴角,輕提畫筆,畫布上就勾勒出了窗外的風光。這個人,就是書中的主人公--摩西奶奶。她是一位普通的美國鄉村農婦,也是一位晚年成名的大畫家。車窗外是一幅幅流動的畫卷,配合此書,真是再應景不過了。
可是越往下讀,越感覺這就是我要的生活。一日時光在這樣的日常中度過,真是一件美好的事。對比我的日常:被急促的鬧鐘聲吵醒的早晨;滿滿一天的學習課程;還有一邊奮筆做數學題,一邊戴上耳麥聽英語的晚上;這還不包括絮絮叨叨的父母時不時批評幾句。于是,時不時會有壞情緒來訪,就像雜草,一不小心就在心田里瘋長,遮蔽了所有的陽光。
想到這些,摩西奶奶的這些平凡的鄉間生活,就充滿了魔力,成了我最真切的渴望。我幻想我也能有這樣的一個老外婆,她生活在空氣清新、綠意蔥蘢的村莊里,會烹調好吃的食物。她有慈祥的淺笑,當你餓了、累了、倦了,就能放下煩惱,到她那里去……帶著這樣的幻想,一路旅行,一路在書中得到種種滿足。與書相伴的每一分鐘,都在經歷靈魂羽化,進入那一方如畫卷一般的鄉村田園生活。
可如果只是這樣,只是為了獲得一絲小憩與寬慰。這本書一定不會隨著火車旅行,而是一直定居在我的案頭,且是那種信手拈來,隨意就能拿到的距離。那是在細讀全書之后,在摩西奶奶的平凡世界,尋覓到的不凡:
年輕時,摩西奶奶是一位普通的美國鄉村農婦,主要工作是刺繡。
76歲,已過古稀之年的她,因為關節炎不得不放棄喜愛的刺繡,她決定開始學習畫畫。從此,開啟了一段新的繪畫之路。
80歲,她在紐約舉辦了一次繪畫個展,并因此一舉成名。
90歲,她的作品已經暢銷歐美。
100歲,她寫信鼓舞了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后者之后成了一代文學大師。
101歲,她離世,留下的作品多達1600余幅……光陰荏苒,風月消長,本是人生傷感遺憾的事。常有古稀老人緬懷昔日的青春,嘆惜時光匆匆。而摩西奶奶的晚年,沒有駐足停留,沒有止步不前,更沒有黯然傷神。她只是,輕輕放下握了三十多年的繡花針,換上了一支畫筆,繼續她的鄉村生活。面對生命突然的一個小門檻,她恭順接受。然后,像個稚子少年一般,從零開始,學習繪畫創作。她沒有想到的是,她的人生因此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她的身份從一名地道的農婦,變成了藝術家。她在晚年創造了一段新的傳奇。
臺灣詩人向明說過:“詩人越天真,寫出來的詩越可貴。”摩西奶奶學畫的經歷,正是充滿了赤子情懷。我想起自己小時候最喜歡涂鴉,家庭園藝、外出旅行、校園生活,甚至與父母吵嘴這樣的小事,都在我筆下變成了漫畫。為此,我常常受到親戚們的夸贊。當時,我還一度以為自己會成為一個插畫大師……是什么時候開始,這些童真的眼睛,對生活純粹而美好的感知能力,慢慢消退了呢?想到這兒,我不由得一陣恐慌。
手捧此書,我醍醐灌頂:大器晚成的摩西奶奶,正因為一直有一顆純凈如初的心靈,以及豐富恬靜的精神世界,才成就這樣豐滿的人生。心中不免心潮涌動:啊,我年輕的生命,才剛剛開始;我理想的未來,正張開雙臂歡迎我!周國平說過:一個人的閱讀趣味大致規定了他的精神品位,而純正的閱讀趣味正是在讀好書中養成的。《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或許不是一本經典名著,沒有深刻與精辟的語錄格言,它就好像樹林中的一片不起眼的小葉子,在驚鳥飛起中晃動著,會在某個清晨、某個傍晚,被你遇到。停下腳步,抬頭看它的那一刻,你有種想閉上眼睛,深呼吸,擁抱世界的小小觸動。
這一刻,你的靈魂重返童年,赤子般新生。如果要擇一書而終老,這本書一定是《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讀一本足夠好的書,遇見一個足夠好的人,恍如有緣進入一個足夠好的世界。深深地觸動,并深深地感慨,然后流淌在紙上的文字也有了深刻的動人心弦之處。小作者依然擁有對生活純粹而美好的感知能力,從文章開頭美麗情境的勾勒,到與摩西奶奶生活的美好幻想,及至對摩西奶奶人生軌跡的闡述,她的文字在其中輕靈、細膩又深邃地編織穿梭著。可以說這是一篇文質皆美的閱讀感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