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家庭收入調查報告:坐在宜賓縣喜捷鎮新聯村學堂組李天才家里,與他一對一地算賬,給傳統農業照個全景照。
一、傳統種養業:既虧又減,種糧不賺錢
李天才:宜賓縣喜捷鎮新聯村學堂組村民,58歲。其妻49歲,家有6人。兩個兒子和一個兒媳婦在外務工,孫10歲上小學。承包地4畝,撿鄰居2畝地耕種,共在6畝田地上從事傳統種養業。
(一)傳統種養業虧損
年總收入:12200元,其中:
1.3000斤黃谷(1.1元/斤),計3300元;
2.油菜籽200斤(3元/斤),計600元;
3.花生200斤(3元/斤),計600元;
4.黃豆100斤(3元/斤),計300元;
5.紅薯4000斤,不賣、喂豬,在養豬收入上計;6.苞谷1500斤(1.2元/斤),計1800元;
7.蔬菜自種自食,少量喂豬,另計;
8?柑橘6000斤(0?7元/斤),計4200元;
9.年養豬5頭,不買飼料,目前純收入200元/頭,計1000元;10.養雞6只,未賣;
11.國家補助:400元(自有4畝田)。
年總支出(生產性費用):32600元(不計勞動力為2600元),其中:
1.種子:谷種200元、油菜籽30元、花生80元、黃豆20元、紅薯100元、玉米50元、蔬菜10元,計490元。
2.農藥化肥:水稻350元、油菜100元、花生20元、黃豆20元、玉米200元、蔬菜120元、柑橘700元加包裝口袋400元,計1910元。
3.傳統農機具(砍刀、鋤頭等)計200元。
4.勞動力用工600個(每人每年300個:每年休息2個月、每天8小時),當地最低50元/天,計30000元。
結論:家庭傳統種養業年虧損20400元。如不計勞動力費用,則現金收入9600元。這9600元僅夠2人低層次溫飽,每人每月400元。
(二)家庭收入不斷減少
從近3年農產品價格和農資價格變化情況看:投入費用漲幅大,農產品價格走低,收入不增反降。
投入增:1.工錢3年前20元(最低普工),不管生活費;現在是50元,管生活費。2.—般種子費原來是7-8元/斤,現在是20元/斤。3.農藥化肥平均漲價30%。
收入降:1.水果均價持平甚至降0.2-0.3元/斤;2.生豬在持續虧本較長時間后,現在1頭可賺200元左右;3.黃谷市場價降0.3元/斤。
結論:近年來,種植業收入持續減少,養殖業收入波動較大,綜合計算,傳統種養業收入不增反降。
(三)種糧不賺錢
按照當地中等地力種糧食計算1畝地投入產出,在風調雨順、改田抽水費等不計的情況統計如下:
產出及收入:1090元,其中:
1.1畝田產量900斤,計990元(1.1元/斤);
2.國家補助100元。
投入:785元,其中:
1.種子:20元;
2.農藥化肥:70元(1包尿素等);
3.栽耙耕除草等用工6個,計300元;
4.打谷用工費:1300斤水谷子(900斤干谷子),計195元(每百斤15元);5.晾曬2個工,計100元;
6.生活費100元。
結論:種糧食1畝田收入305元(折糧食277斤),與種植經濟作物相差10倍以上。
我省大部分農村的農戶典型,即“9961”型:即老兩口身體健康,體力較好,在家務農帶孫,3個青年外出務工補貼家用。除傳統種養業解決低層次溫飽外,小孩撫養教育、人情世故、修修補補等每年至少需1萬元,全靠務工收入支撐。
這也是我省大部分農戶的普遍現象。因為農產品價格、勞動力價格、農資價格、種子價格等雖存在區域差別,但總體趨勢及變動軌跡是一致的。只要種養業結構不調、生產方式不變、生產力水平不提升,一戶如此,多戶也如此。
因此,在今天,傳統農業難以為繼。
今天到合江縣密溪鄉瓦房村與果農及龍頭企業座談,收獲頗大,因為發現了一種利益聯結的新模式。
黃谷保底,合作分成
目前土地流轉經營大多采取流轉二十年,租金為幾百斤黃谷的做法。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農民受益不能夠隨著企業利潤增長而增加,土地權益不能增值。我們在密溪鄉瓦房村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及散戶種植戶座談時,發現了一種農民與企業共進共舞共富、發展真龍柚產業的新模式,艮P:黃谷保底,合作分成,合同期滿,地樹歸農。黃谷保底:簽約期前3年未掛果,由公司免費提供種苗、肥料等,并提供每畝350元管護費。農民栽種樹苗后繼續種植其他作物,收成全歸農民。3年后掛果,按600斤黃谷保底。合作:即土地合作,農民出地,公司管護。分成:投產收成,扣除經政府、農民、企業二方組成的監督小組認可并公示的管護費用后,按照農民60%,公司40%的比例分成。如農民收入分成不足600斤黃谷價值,由公司足額補齊。合同期滿,公司無償將土地與土地上的附著物(真龍柚)交還給農戶。今年,從已賣出結賬的農戶張華益處得知,初投產的20畝真龍柚純收入8萬元;天平真龍柚種植有限公司純收入5萬元。我們在現場詢問了種植農民、鄉村干部和農業部門的同志,他們普遍贊賞這種模式。全縣很多地方也采取了這種做法,只是因為地段、區域不同,費用不一,有的四六分成、有的五五分成。這種模式的核心是,公司與農戶不是簡單的帶動關系,形合利不合,而是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形合利合,共生共榮,都劃算、都有勁頭。對農民來講,解決了目前土地流轉中一包定死、幾百斤黃谷走人的弊端。農民收益隨著企業利潤增長而增加,土地權值不斷增值,農民離開了土地但仍然看得到那片土地上蘊含的希望。對企業來講,減少了投入和成本,可以集中精力進行科學種植,開拓市場,更關鍵的是贏得了農民的真心擁戴,發展步伐加快。對政府來講,解決了種田效益低、農民持續增收慢的困難,破解了外出務工無人種地、留守老人兒童無能力種地的難題。
今天,峨邊縣茅坪鎮小雨淅瀝,計劃用1天時間,對五旺有限責任公司帶農增收情況做一個詳細的調研。因為這是我的本職工作、我的專業。
龍頭示范帶動奔小康凝心聚力助推農民致富夢
四川峨邊五旺有限責任公司地處小涼山峨邊彝族自治縣毛坪鎮,公司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總資產5500萬元,以生產加工美味筍、珍筍等系列產品為主,年銷售收入達6600萬元,固定職工人數128人,職工月平均工資2300元,實現年銷售純利潤550萬元、出口創匯1100萬元。先后獲得“農業產業化經營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四川省著名商標”“四川名牌”等榮譽稱號。公司扎實開展“感恩奮進、同步小康”活動,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堅定發展信心,永遠牢記企業宗旨,充分發揮龍頭帶動效應,攜手農戶拼搏奮進,堅持走立足于民、服務于民、增收于民的發展路子,立足市場需要,實干、苦干加巧干,為彝區早日實現同步小康貢獻力量。
堅定一個模式——“企業+專合組織+農戶”經營發展模式1998年,公司通過企業轉制重組應運而生,五旺人立足實際,堅持市場導向,大力推行“企業+專合組織+農戶”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先后建成標準化基地10000畝,輻射群眾2500戶10000余人,促進了蔬菜產業快速發展。一是歷史悠久。毛坪鎮素稱峨邊農業大鎮,廣大群眾蔬菜種植歷史悠久,科學化程度高,規模化強,技術成熟。二是資源豐富。毛坪鎮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無污染,是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的理想場所。該地區擁有竹木森林資源17.3萬畝,可實現年產野竹30000余噸,為實施農業產業化加工無公害蔬菜、竹筍等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條件。三是紐帶作用明顯。公司先后注冊成立“天然竹筍采集合作社”“馬幫運輸專業合作社”
“五旺蔬菜專合組織”等專合組織,實現年勞務費用300余萬元,人均增收達2600元。四是網絡通暢。組建銷售公司,先后在上海、北京、南京、杭州、合肥、濟南、成都、重慶、大同、西安等城市建立了牢固的銷售網絡,產品成功進入國際市場,遠銷中國香港、美國、越南、巴拿馬等地。
秉持一個宗旨——為農服務、助農增收
公司始終秉持“為農服務、助農增收”的一貫宗旨,強化利益聯結機制,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更多讓利于農民,充分帶動本地經濟發展,實現企農雙贏局面。
第一,為農服務是根本。定期邀請農業專家對群眾講授蔬菜種植知識,改變傳統種植理念,增加蔬菜收成量。安排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里,召開種植指導現場會,實地傳授蔬菜的種植技術。建立蔬菜生長監控管理,落實片區專人負責制度,對管轄范圍內蔬菜的生長周期進行監控管理。第二,助農增收是目標。上門收購,減少農戶運輸成本。深入農戶田間地頭進行產品收購,減少二次運輸成本,最大限度保障農戶受益。降低風險,提供市場保護價收購。蔬菜種植前期與農戶簽訂收購協議,收購價格保證高于市場平均價格,避免農戶因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損失。提供種子,積極與廠商聯系優質品種。通過栽種實驗、實地考察、科學分析等多種形式,保證種子質量,讓農戶放心播種,安心收成。
緊扣一個思路——確保安全、做大做強
—是安全生產常抓不懈。堅持品質安全,嚴格消毒程序,食品進行恒溫庫儲存,對生產加工環境進行跟蹤監督。先后獲得“四川省質量信得過產品”“無公害產品標識”稱號,通過了IS0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食品安全生產認證”,取得了IS022000有機產品認證證書。投入10萬余元新建標準化實驗室。同時強化對一線工作人員技能及安全知識培訓,切實提高安全生產意識。二是找準目標真抓實千。人才引進:引進高科技人才10余人,其中食品加工專業本科人員4人、特種生產管理人員6人。設備更新:投入資金1.2億元,新增生產線4條,建成“竹海牌”系列品種32個。多元發展:公司經營采取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發展小型水電站,建成年出欄5000頭養殖場,壯大銷售公司規模。同時,將蔬菜合作社輻射全縣19個鄉鎮,擬建成10萬畝蔬菜種植基地,免費向農戶提供技術,引領農戶對蔬菜進行腌制等初加工,一方面解決公司儲存難問題,另一方面也提高產品價格,增加種植農戶收益。三是規模發展見實效。規劃占地12.8畝,建設3萬噸無公害蔬菜、竹筍產業化加工項目,該項目預計10月中旬全面完成,項目落成后將建設蔬菜基地10000畝,收購蔬菜30000噸,直接帶動農民1500戶16000余人,年增收1200萬元,戶均增收8000元;公司年收購野生竹筍5000噸、麻竹筍10000噸、蔬菜15000噸,直接帶動農民8000余戶35000多人、間接帶動農民16000余戶60000余人,年增收1400萬元,戶均增收875元,人均增收233元,直接吸納農村勞動力300人就業,人均年收入24000元以上,轉移農村勞動力近萬人;為峨邊15000畝麻竹筍基地提供銷售平臺;帶動交通運輸、辣椒、藤椒、菜籽、榨油、畜牧等產業的發展。項目落實后銷售收入將達到產值4.2億元,稅金740萬元,利潤2774.6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