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童年》有感---在困境中堅持信仰
在苦難中,不變的是信仰和堅持,以及一顆永遠善良的心。
說起高爾基,便會想起耳熟能詳的三本書《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我尤其喜歡《童年》,一遍一遍地看,百看不厭。
幼時的阿廖沙曾同我們一般無憂無慮,可他還來不及長大,童年便隨著先行離去的父親,埋進了土里,他透過自己的眼睛看身邊一切的美與丑,善與惡……
比起阿廖沙,我更喜歡樂觀純樸的小茨同,那個被外祖母收養的孩子。哪怕日子也許并不如意,做錯了事便被那柔韌的藤條一下一下地抽,皮開肉綻;哪怕會因外祖父的授意,做出偷竊這般并不光彩的事情,他卻仍然善良著,好似那黑暗大染缸里顯現出的不同色彩,很明朗也很溫暖。他偷偷伸出手在藤條下,卻只是單純地想替那小阿廖沙擋去些許刑罰,他說:“我被抽下來的皮加起來都可以縫一雙皮手套了。”明明很悲哀的事情,他卻很樂觀地說著。他告訴初來乍到的阿廖沙怎樣可以減輕鞭打的疼痛和傷害。當他最終被壓在了那粗重的十字架下,再不能活蹦亂跳的身影顯得很安靜,再多的蠟燭也喚不回他永遠離去的腳步……我想,也許是他太過純樸,上帝不忍他在這個大染缸里受苦,所以先收了他去。
如果說外祖父像那可怕的惡魔,那么外祖母就好似那個純美的天使。外祖父整日整夜背著千篇一律的祈禱文,外祖母把大大小小的事叨念給她心中的圣母,她說自己夢見小阿廖沙的父親至今仍未安息,她說格里戈里的眼睛越來越不行,她說老頭子越老越糊涂……卻從不為自己說什么,只道“一切都好,圣母”.她好似那虔誠的圣徒,懷著一種永遠善良的信仰,當這種信仰深人骨髓,其形象便變得無比崇高。所以她抱起了被拋棄的小茨岡,所以她總是去同情每一個不幸的人,所以她哪怕在最困苦的時候,仍然用心拉扯著阿廖沙
當拜祭成了一種形式,當誠信變得一文不值,當看到別人的救助時眼中只剩下漠然……也許有人會覺得心寒,而有些人卻早已習以為常。也許有時候,只有絕對的黑才能反映出純粹的白,就好像經歷了黑暗才感到光明的可貴,就好像阿廖沙那可敬的外祖母,始終如一堅軔樂觀和富有同情心,因為信仰,她活得安詳,過得坦然。阿廖沙,這個在苦難中長大的孩子,他讓人想起那句話:“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去尋找光明。”他在堅韌的外祖母身邊成長,他看到小茨岡的樂觀純樸和善良,他有一群不幸但卻向往未來的小伙伴……
其實現在的我們都太過“幸福”了,沒有殘暴、固執而又吝嗇的“外祖父”,卻也從不覺得讀書上學是多么幸福的事。家長常說:“什么事都不用你做,你只要讀好書就好了。”每看到阿廖沙自始至終對書的熱愛,我便覺羞愧難耐。曾經,我很驕傲地宣布——我愛書,但比起他似乎遠遠不夠。如果說書對阿廖沙是一種精神食糧,對我則只是習慣和順從。
遠離了童年,又回讀《童年》。《童年》告訴我,在苦難中能夠永恒的是信仰與堅持,以及一顆永遠善良的心。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喪失目標,也比漫無目的徘徊的人走得快、走得遠。我相信,只要努力,哪怕在困境中也能奮起,讓眼神注人神采,讓笑容變得真摯,讓夢想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