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第一篇
珍惜所有,哪怕我們未曾擁有,不要在失去時才體會到那份珍貴。那時即使后悔,也已毫無意義。
——題記
以前,對于視力、聽力、嗅覺、觸覺這些人體本身就有的功能我從未感覺珍貴。我早已對這些能力習以為常,更沒有想到有一天我可能會失去它們,也就自然而然沒有去珍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給我帶來了震撼,也給了我一個一生受用的告誡。
這本書是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的自傳。海倫在19個月大的時候就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奪去了視力和聽力。在沙莉文老師的幫助下她開始學習,成為一名女作家。視力和聽力的消失讓她更加珍惜自己的所有,在無盡的長夜中放飛自己的靈魂。
我無法體會在沒有聲音,一片黑暗的世界中,海倫是怎樣走出自己心理低谷的。我不知道海倫所說的沒有思想、信念和希望的靈魂到底有多孤獨,更不知道當黑暗緊緊地包裹她,本身的無能為力成為巨大的束縛時的感受。每到我閉上眼,黑暗就會讓我感到萬分的無助和絕望,但每當這時我會本能地想到:只要睜開眼就能看到光明。因而,我也從沒有真正地感受到五官的珍貴。
這一次,我閉上眼,在心里告訴自己:我看不見了。我慢慢地邁開腿,往前走。每一步,都帶著深深的恐懼;每一步,都像走在泥地里,隨時可能陷入沼澤;每一步,都令我心驚膽戰。我的心跳不自覺地加快,我的腿就像被灌了鉛一樣,無力邁開。我抿著唇,咬緊牙關,雙手緊緊握住,額頭也開始冒冷汗。黑暗中的世界毫無光彩,毫無生機。我的心仿佛籠罩上了一層陰影,深深的恐懼讓我屏住了呼吸。睜開眼,我癱坐在地上。還好,還好一切都沒有發生,只是想象而已。
此時,我早已渾身無力。第一次,感到視力如此寶貴:第一次,如此渴望光明;第一次,內心如此恐懼。那份我從來不曾好好珍惜的視力,帶給了我多少樂趣?數不清了。當我再次睜開眼,一切變得更加美好。我發現,天是那么藍,好像一顆碧藍的寶石懸掛在高空;我發現,陽光是那么柔和,金色的光照耀在大地上,帶來一片溫暖;我發現云是那么白,不摻一絲雜質;我發現了那些我不曾關注的美麗。我體會到了只有在無止境的寂寥黑暗中,才能真正體會到光明的重要性。
要珍惜的,不僅僅是視力,而是我們的所有。“有時我想,要是人們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該有多好啊!這就可能顯出生命的價值。”這是海倫悟出的人生真諦。是啊,所有的東西都是我們應該珍惜的,但我們真正珍惜過的卻沒有多少。
從現在開始,好好珍惜。觸摸大自然中的每一物,感受樹木粗糙的外皮,撫摸鳥兒蓬松的羽毛,好比你明天就會失去觸覺;觀看所有美好的事物,欣賞花兒的嬌艷,觀察白云的變化,好比你明天將會失去視力?,傾聽生活中所有聲音,聆聽小雨淅淅瀝瀝的歌唱,任風兒在耳邊留下一串銀鈴般的笑聲,好比你明天將會失去聽力;體會四季的變化,+感受春天的溫暖,夏天的炎熱,秋天的涼爽,冬天的寒冷,好比你明天會失去知覺。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你會明白生命的意義,珍惜吧!珍惜所有!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第二篇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在19世紀里,有兩個奇人,一位是拿破侖,一位是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大家都不陌生,她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雖然她又聾又啞,但是卻創造了不可思議的奇跡,她不僅學會了多種語言,還考上了哈佛大學。正因為她那驚人的毅力震驚了全世界。
這幾天我正在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里,海倫那“不平靜”的人生以及她與命運抗爭的歷程鼓舞了我,給了我無窮的力量。作為正常人的我很難想象一個雙目失明,失聰,失語的人可以用心去感知天地萬物,用心去傾聽世上最美妙的聲音,用心去欣賞世上最美麗的風景!
海倫凱勒本來也是一個聰明活潑的小女孩,半歲的時候就會說一些簡單的語言,剛一歲就會走路,她比一般的小孩要聰明得多,好學得多。然而好景不長,幸福時光總是結束得太快,19個月的時候,連日的高燒使她昏迷不醒。當她再醒來時耳朵聾了,眼睛瞎了,一張靈巧的小嘴也不會說話了,從此她墜人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淵!一個19個月大的小孩在無聲無光的世界里要想與其他人進行有聲語言的交流,幾乎是不可能的。
幸運的是海倫遇到了一位非常優秀的老師——安妮沙莉文。沙莉文老師不但打開了海倫的心靈之窗,更改變了她的一生,從只會用手語表示意思到可以獨立閱讀再到用口語與他人交流,海倫付出了比同齡人成千上萬倍的努力,她接受了命運的挑戰,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為人類創造了奇跡!
海倫凱勒一生走過了88個春秋,87個沒有光明孤獨的歲月。在這些歲月里,她并沒有退縮,而是樂觀地去對待每一件事。雖然,有時也想過放棄,但最后都沒有那么去做。
海倫凱勒之所以能如此優秀,是因為她會“像明天就會死去”那樣活著。是啊!有時候,一想到明天或后天就要死去,那么,或許生命就變得十分珍貴了。
現在的我,經常想:海倫凱勒失明了,我卻沒有,但生活在黑暗是什么樣的呢?當我閉上眼睛的第一秒,我的心震動了,失明竟是如此痛苦,什么也看不見。看不見鮮花,看不見綠草,也看不見爸爸媽媽,這五彩繽紛的世界也看不見了,仿佛來到了另一個世界。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黑暗的痛苦。這對于海倫凱勒來說,應該是最大的不幸了。可是,她卻能做得那么好。想著她,再想著自己,我慚愧極了。一點兒挫折也承受不了,一道題不會做,就心煩意亂,大發脾氣。然而和海倫凱勒比起來,我是多么幸運,我還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看完這本書,我深刻地認識到: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就,不在于條件的好壞,而在于他有沒有奮斗精神。有時候我總抱怨作業太多累得手疼;考試沒得滿分埋怨題太多,時間太少;抱怨爸爸不開車接送我,我還得自己騎車上學。和海倫相比這些是困難嗎?這些“困難”太微不足道了!
一個人只要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就會有無窮無盡的力量,就不會被客觀條件所束縛,就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實現自己的目標!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第三篇
知識給予海倫凱勒力量,使她從自己漆黑的內心世界中走出來,這是多么不可思議!
我輕輕地合上《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拿起筆,試著閉起眼睛在紙上畫一個頭像:先畫一個圓圈,再畫頭發,接著畫眼睛,然后畫鼻子,最后畫嘴巴。畫完之后,結果也是可想而知,頭發畫在嘴巴的下面成了胡子,而眼睛卻畫在了鼻子下,這真是成了“四不像”。而海倫凱勒這個又聾又盲的女孩,卻用自己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在沙莉文老師的幫助下,打破了無邊的黑暗和死寂,掌握了書面語言又學會了說話,并進而學會了法語、德語和拉丁語,和耳聰目明的女子一起從頂級的哈佛大學畢業。這是多么不容易啊!
對比海倫凱勒的努力,我感到慚愧不已。一次,我在做題時,遇到了一道很難的奧數題。我算著算著,卻一直算不出正確的答案,我有點不耐煩了。這時,媽媽走進了我的房間,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輕輕地說:“再算算,堅持就是勝利!”媽媽溫柔的話語撫平了我的浮躁,于是我試著用了各種不同的方法,又算了幾遍,終于算出了答案。
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正是苦難鑄就了海倫凱勒堅強的性格身為盲聾啞的殘疾人,她卻有著超越常人的健康心理。她所處的是無光無聲的世界,但她卻用堅強的意志一直堅持到底,創造了生命的奇跡。又聾又啞又盲的海倫凱勒靠著一顆不屈不撓的心,接受命運的挑戰,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譜寫了人生的壯麗之歌。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不僅給盲聾啞人精神的鼓舞,而且也給常人以奮斗的力量。海倫凱勒這樣一位殘疾人能在殘酷的命運面前不自暴自棄,是多么值得人們學習呀!海倫凱勒是殘疾人的榜樣,同樣也是我們的榜樣。
不經歷挫折,就不會成功。面對困難,只要有戰勝它的信念,堅持不懈地進行下去,就能創造奇跡。海倫凱勒做到了,我相信我也能做到,因為我們都堅信:堅持就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