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下之至者也。”翻看《三國演義》,各路豪杰,各有千秋,有的義薄云天,有的智勇雙全,有的忠貞不渝,個個堪稱英雄。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使再偉大的人也有缺憾,這些英雄豪杰也不例外。
小人之心
初識周瑜是在一次朗誦中,“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剎那間,少年得志、風流倜儻的周瑜手搖羽扇頭戴綸巾,在赤壁指揮戰船破曹八十萬大軍的英雄氣概躍然眼前。但這位智勇雙全的大將和謀臣,在與諸葛亮的共事過程中,漸漸表現出心胸狹隘、嫉妒賢能的小人之心。他以造箭為由設計謀害諸葛亮,在去南屏山追殺諸葛亮的時候,周瑜交代下屬說:“休問長短,拿著諸葛亮便行斬首,將首級來請功。”結果他的計謀被諸葛亮一一識破,自己反中了諸葛亮的謀算,最終被氣得吐血身亡,臨死前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悲嘆。
但細想周瑜的多疑、小氣,都有原因可循。在與諸葛亮見面之初,周瑜就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得知此人將是他日后強勁的對手。在深人了解之后,他就發現諸葛亮的才能遠在自己之上,于是他說:“此人助劉備,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他深知在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必將成為東吳的勁敵,為家國考慮,他怎能放過諸葛亮?只有除掉諸葛亮才能解決東吳的后顧之憂。
魯莽之氣
英雄好漢,大多性情剛烈,豪爽勇猛,《三國演義》中的張飛便是最佳代言人。長坂坡當陽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八十三萬大軍,嚇死夏侯杰,那是何等的氣概!如此勇猛的張飛脾氣暴躁,曾怒鞭督郵,并一度拔劍欲刺董卓,甚至在劉備三顧茅廬求賢諸葛亮不成時想放火燒了茅廬,險些釀成大禍。張飛對士兵非常嚴厲,近乎苛刻。因此劉備時常勸他:“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
其實張飛不顧后果的魯莽沖動也正是他疾惡如仇的真性情?上ё罱K不幸被劉備言中,張飛在閬中被部下范強、張達殺死。
隱忍之屈
司馬懿出身官宦大家族,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才干,可在小說的前半部分,尤其是曹操當權時期,司馬懿出現的次數屈指可數。
當曹操慕名想把司馬懿收羅帳下的時候,他假裝患風痹,并且還以“堅臥不動”的高超演技騙過了曹操派去刺探虛實的人。然而同智謀與勢力顯赫的曹操相對抗畢竟是很困難的,司馬懿也深知在曹操面前耍聰明是不明智的。因此即使后來司馬懿被迫加入了曹操的陣營,他依然選擇了隱忍,保全自己和家族,同時等候時機,蓄勢待發。經過幾十年的潛伏和歷練,他憑著智慧、沉著和忍耐為晉王朝的開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矛盾之性
縱觀這些英雄人物,性格最為復雜和矛盾的莫過于這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
曹操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斬殺楊修。楊修具有過人的聰明才智,曹操在門上寫“活”字、塞北送酥在盒上寫“一合酥”三字、夢中殺近侍等,都被楊修一一識破。曹操雖然在表面上對楊修“稱美”,但在內心深處卻非常嫉妒他。最后在與劉備爭奪漢中的戰斗中,找了個“亂軍心”的借口,將楊修斬殺。但遇見袁紹的謀士許攸來投奔,曹操“大喜,不及穿履,銑足出迎”.以曹操當時貴為丞相的地位,對投靠自己的布衣謀士尚且如此,這種識才愛才之心可見一斑。
曹操對人才既求賢若渴又嫉賢妒能,對百姓既講仁義又濫殺無辜,對勸告既從諫如流又剛愎自用,對自己既嚴以律己又自我放縱,這樣復雜矛盾的曹操真讓我愛恨交加。
瑕不掩瑜,“不完美”才使三國英雄更真實、更有魅力,才使我對《三國演義》更加愛不釋手。不過“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我們新時代的少年也有一個英雄夢,也正待厚積薄發,努力成為盛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