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小學期間,讀的大多是兒童版故事書,吸引我的是書中的故事情節。到初一暑假,隨著文學知識的積累,在老師和家長的極力推薦下,我開始讀古典名著《西游記》《三國演義》和《水滸傳》。
這些書所描寫的故事,我已在電視劇上看過,但看書和看電視劇的感受是不同的。電視劇給人的是感官上的刺激,而書里蘊藏的思想和藝術,非認真閱讀不能領悟。
常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的經驗是,書讀一遍,知道故事梗概;書讀兩遍,領會其文字藝術;而書中蘊含的思想,要讀三遍甚至更多遍才能領悟。
比如《三國演義》中,曹操雄才大略,愛才若渴,在殲滅眾多諸侯后,占據了廣大中原地區,兵多將廣,但卻消滅不了劉備和孫權,沒能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令人遺憾。論實力,曹操文韜武略,比劉備孫權強得多了。
今年假期,我第三次讀《三國演義》才悟出原因。因為曹操為人殺心太重,缺乏仁義。他避難于呂伯奢家,人家賓客相待,他竟殺人家全家,并留下了”寧使我負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負我“令天下人膽寒的名句。徐州之戰中,破城后,曹操竟屠殺了十萬無辜百姓。書中曹操濫殺無辜的例子還有很多。這種惡劣行徑使他樹敵頗多,也使像諸葛亮、徐庶這樣德才兼備的人才恥于與之為伍。所以雖然曹操有遠大的抱負,但性格缺陷使他最終沒能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
古代的一些經典,不知是作者寫作藝術的局限還是思想的局限,總是在一號人物身上用筆太少,過分地突出二號三號人物。例如《三國演義》多次借曹操之口說劉備乃天下英雄,但劉備的才能表現在哪里?我讀過《三國演義》后的印象是,一、劉備愛才;二、劉備愛哭。我認為只有這兩樣才能讓人覺得他是天下英雄,是很難說服人的。但劉備白手起家,最后成為雄踞一方的諸侯是不爭的史實,他一定有其過人之處,但書中沒有寫出來。倒是大寫特寫諸葛亮,將諸葛亮寫得神乎其神,這更加襯托出劉備的無能,事事依賴諸葛亮,我覺得這是作者寫作上的缺陷。
與此類似的還有《水滸傳》寫宋江,從書里沒看出宋江有什么過人之處,一無武功,二無韜略,只是仗義,好施小惠,這點長處如何統領個個武藝高強又桀瞥不馴的眾多梁山好漢呢?
人的判斷能力是隨著知識面和閱讀面的擴大而提高的,我現在讀書,很慶幸對書中的人和事往往能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不再像以前那樣一味茍同別人的觀點和思想,也就是說不再被書和別人讀書后的觀點牽著走,我想這是我在讀書上的一大進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