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來不及回頭看你,你已經不再美麗忽然老了去。總是忘記說一句我愛你,親愛的媽媽。”
近段時間一聽到這首歌,我就會默默地流眼淚,想起已經滿是白發的媽媽,想起總是為我操心,總是為我打點好一切的父母。當我長大成人,變得足夠堅強的時候,操勞了大半輩子的他們已經不再年輕,每每想到這些我的心里就很不好受,鼻子發酸流下眼淚。我是獨生子女,自打我出生起,父母白手起家,起早貪黑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就是為了能給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經濟條件,他們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從來不出去玩,也從來不打牌,一切都為我考慮,所以我比一般人更能體會到父母對子女之愛的偉大。
讀《錢文忠解讀〈弟子規〉》前四講“入則孝”篇,很多小故事感動了我。我感觸最深的有三個故事。第一個是講早期因紐特人的生活環境惡劣、食品匱乏,一旦孫輩出生,爺爺奶奶輩的人就會默默無聲地走向冰天雪地的深處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真正的生離死別,這是多么無私的愛。第二個故事是將古代韓伯俞在受到母親打罵的時候總是低著頭、躬著身乖乖地挨打,總是等母親氣消了再去跟母親解釋。后來母親年紀大了,有一次打他,他反而哭了。母親很奇怪,因為從小到大打他的時候他從來沒有哭過,他解釋說以前母親打得是很疼,但是他知道母親身體好力氣大,但這次打他,他一點都不疼,他意識到母親真的年紀大了,連打他都沒有力氣了,所以他覺得很傷心很心疼他的母親。
相較而言,現在的子女很難做到這樣也很難想到這些了。第三個故事是講臺灣作家張大春很疼愛他的子女,有一次他實在忍無可忍想打打他女兒讓她記住這次教訓,為了這樣的決定,在他女兒還沒回家前就開始做準備,找了很久才找了根看上去很粗其實很輕的棍子,又怕控制不好力度打得太疼就一遍一遍打自己的掌心來嘗試,找到合適的力度,結果他女兒還沒挨打,他自己先把他自己揍了半天。我想,我們的父母何嘗不是這樣,他們對子女那是真正嵌入內心的疼愛。看著這樣的故事,想到自己的父母,我的眼淚不自覺的就流了出來。
以前我不知道去體會,總覺得父母是我最親的人,在他們面前我最放松最肆無忌憚,因為只有他們會包容我的一切,所以我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喊就喊,想哭就哭,想發泄就發泄,一直也都覺得理所當然。但是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懂得心疼父母,懂得去體會他們這大半輩子的辛勞。我以前甚至在他們面前說過“活著有什么意思,還不如去死。”之類的氣話,現在每當想起,總覺得痛心。前幾天聽同事討論現在的子女不懂得體諒父母、寵慣了脾氣大等問題,我深有感觸地告訴她們,其實現在的孩子也不是完全不懂得,只是大多數時間他們不知道無何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后他們一定會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定會越來越懂事。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年近三十,我才想著去深刻體會這兒句話的含義,雖然有點晚,但我總算開始自我反思、開始思考作為子女應該去做的事情。同時,我還會做好我自己的事情,安排好我自己的生活,盡量不讓父母操心。因為這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也是我對他們最大的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