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你在何方
——談影片《不見不散》的幾點失落
董盛
電影《不見不散》,編導的立意是:美國作為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一個擁有“黃金帝國”之稱的國度,是“天堂”嗎?否!主人公李清與劉元廣遭磨難,一次次被劫匪和騙子“熱情興厄運”的經歷,反映出了美國社會秩序與道德法制的確切面貌。
然而觀看之后,細細體味,總覺影片欠缺一定力度,整個影片就象一個平靜的畫面,沒有使人感動的地方。以下是我對這一影片深感缺憾的幾點看法。
一、在人物設置上,也許編導過多的考慮了影片的幽默和浪漫效果,而把人物模式化了。我們看到,影片中女主人公(李清)的性格冷艷、孤高,男主人公(劉元)則是酷味十足,且兩人之間的關系,自始自終都是不冷不熱,沒有任何變化。人們無法想象出他們之間會產生多深的情感,并結出了美好的愛情之果。到覺得,編導本想出新意,卻反而弄巧成拙,大有牽強硬湊之勢。
二、從情節上說,一部有藝術新意的影片,不應在靜態中表現主題。它應具有生動性、哲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并不是簡單的用時間和空間的移動來表現生活的變化,游覽式的交代人物的生活經歷!恫灰姴簧ⅰ芬黄,沒有起伏的情節,僅是用平靜的生活斷面來表現,且牽強附會,如影片中重復“不見不散”的對白,似乎要有很多次約見,才能表現主題。而兩人的相遇卻是平靜中起波瀾,帶有“爆炸”似的幽默,不是遭遇竊匪,就是遭遇騙子。甚至連愛情戲也加入了欺哄行為。
三、在語言對話的運用上,一部生動的影片為了折射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給人于啟示,往往很注重語言的運用。它需要生動而風趣的對話來達到對生活進行哲理概括與諷喻的效果,同時引導、啟迪觀眾對影片包含的意蘊進行仔細的辨析品味。但《不見不散》影片中男女主人公隨緣而生的對話,讓人感覺到的僅是挖空心思地對語言進行包裝,淡然無味,僅能讓人留下一種離奇的效果。例如,影片反映人生價值觀時用的一組鏡頭:李清說:“劉元,你就是沒有大志向。”劉元則起身,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下青藏高原,說出改變西藏環境的設想:“在世界屋脊上鑿下一個直徑50公里的洞,引人印度洋暖流,使其變為綠舟……”。這種離奇的想法使人感到又荒唐,又滑稽。
《不見不散》給人的感覺就象一個新而離奇的夢。影片為突出“偶然”性的“奇”,淡化了顯現人物性格的情節。本來想用隱喻手法折射生活,但卻被過多的偶然性使主題思想挖掘不深,人物形象突出不出來。影片結尾,劉元在夢中與李清老年后再次相遇的喜悅,飛機上患難見真情的巧合,是真是假,是虛是實,如此反差,確使觀眾不知二人真情到底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