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期待回歸生命。在新形勢下,教師管理理念,要實現“工作體”向“生命體”的轉變。學校管理者在教師管理中應關注教師生命價值、關注教師心理世界、關注教師專業發展、關注教師生活方式。
關鍵詞:教師;生命;管理
在倡導以人為本的今天,教育期待回歸生命。教育要為生命而存在,讓生命煥發活力。因此,學校教師管理的理念,要努力實現“工作體”向“生命體”的轉變,即將管理思考的視野從教師工作領域轉變到生命領域,將教師的發展目標由工作層次提升到生命層次,關注教師生命,讓教師全面自由快樂發展,是我們在現階段應當形成的教師管理理念與管理文化。
一、關注生命價值
價值是事物優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質量的可能。[2]教師生命價值,就是教師所具有的優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質量的可能。
優化生命的存在,需要教師不斷拓展生命的存在空間,發現與實現“可能”,從而實現自身成長,提升生命價值。提倡關懷生命的價值取向,需要學校管理者引導教師清晰自我意識、生命意識,經常性考慮自身的存在方式與價值實現。有一位教師曾向筆者寫信表達她的迷茫:“我來石浦小學已經有八年了,在這個八年中,我變了好多,也經歷了好多。可以說,這個八年里,我的業務水平、我的管理能力都在停滯不前,我找不到快樂和成就感。我該怎么辦?”這位教師已具有14年教齡,正處在教師成長“高原期”,屬于教師成長周期中非常典型的例子。我們需要引導教師正確感受生命價值以及如何進一步實現生命價值。一方面要以平常心對待工作與事業,要善于總結自己幾年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在事業上所獲得的成功,在學生培養上所取得的成績;不要將自己的成功與成績物質化,以評上先進、優秀為衡量標準,而是要善于感受通過自己的努力為自己的人生留下的比較豐滿的痕跡,感受快樂與成就感。另一方面,應該重新調整或確立事業目標以及個人愿景目標。從教十余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工作能力達到了一定高度,但教師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個性、能力、水平,發現“可能”,確立新的事業目標與愿景目標,拓展生命空間,從而實現“可能”,實現生命的價值。
生命的成長,也需要外界的支持與介人。學校管理者要善于搭建教師成長的平臺,引領教師實現生命價值。學校管理者對教師的經常性肯定、贊賞、感激,都能讓教師感受到他們的價值的體現;為教師建立成長檔案,記錄教師的成長過程,能讓教師感受到他們的成功與成就;建立教壇新秀一骨干教師--名教師--首席教師等評比激勵機制,有助于激發教師生命動力,不斷實現生命價值。
二、關注心理世界
據調查,超過60%的教師具有心理障礙,31.5%的教師有輕度心理障礙,12.37%的教師有中度心理障礙,21%的教師出現心理疾病。社會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壓力、工作、學習和競爭的壓力、傳統價值觀念與現實社會的沖突,是引發教師心理障礙的主要因素。[3]教師生存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到教師的健康狀態與成長。新課程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因為學生是生命體。教師作為自由而富有個性的生命體,教師的快樂情感態度與健康價值觀,是學生的人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模板。讓教育充滿生機,我們首先要關注教師的心理世界。
作為學校管理者,需要加強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引導教師積極向上,改善教師工作評價機制,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從而減少學校內部帶給教師的壓力。、學校教師博客上轉貼了一篇網絡文章《其實,老師也不是圣人》,訴說了教師承受的社會之重,表達了教師追求平凡生活的理想,閱讀者眾多。事實上,社會以“園丁”、“蠟燭”、“工程師”為喻對教師的崇高贊美,也讓教師承受著巨大的社會責任、心理壓力。崇高與本真,教師角色的強烈沖突難以產生與保證教育的幸福。而在現實背景下,實現教師從“經師”向“人師”的轉變,我們必須加深對教師地位與作用的理解:教師加強對學生品德行為的影響與塑造,但教師不應是教育產品的生產者,而是教育工作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與引導者。所以,我們有必要引導教師從另一種意義上認識自身的責任:教師需要奉獻,需要付出,但教師不應是燃燒自己的蠟燭,那是教師對自己生命的摧殘,教師在引導學生成人的同時,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讓自己快樂地生活,健康地生活;教師不應是控制學生的園丁,那是教師對學生生命的摧殘,教師要將社會、道德規范告訴學生,而不應是“規范”學生,“修剪”學生。只有教師正確理解了社會與教育責任,才能正確面對社會與教育的壓力。
教師不僅僅是教育工作者,還是家庭責任者。很多教師一心撲在教育上,忽視了家庭生活,忽視了子女培養,忽視了和諧家庭的構建。繁重的工作,也迫使教師早出晚歸,朝霞晚露,無暇顧及子女與家庭。這就造成了教師生活的壓力,形成了另一種心理負擔。教師作為一個社會人,同樣希望為自己為家庭尤其是自己的子女,多一些時間和精力,使子女成才,家庭安樂。所以,學校管理者如何引導教師兼顧事業與家庭,引導教師做個既崇高而又真實平凡的教師,減少虛假與浮躁的心理因素,也是我們現階段的工作責任。
我們有理由相信,教師對生命的正確認識、對生活的本真理解,正確面對各方壓力,體驗生活的快樂,有利于他們的人格與心理完善和健全地發展。
三、關注專業發展
人本管理理論認為:人的工作積極性的調動,人的自我發展的完善,滿足其需要是最基本的前提。有人做過調研,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是教師的主要需要之一。我們可以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強化教師專業發展的手段。學校提倡反思性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對每一堂課的教學行為進行回顧、分析與評價,達到觀念、設計上的重構。教師注意記錄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案精彩與失敗片斷、教學感情籌,撰寫敎學案例與敎學論太反思性教學;,可以使教師把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
構筑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學校加強校本研修工作,建設主題式教研組,保證時間,確定教學研究專題,組織開展理論學習、備課、說課、上課、評課、討論、講座等活動。開展主題論壇活動,讓教師充分陳述自己的教學思想、觀念、經驗與思考。邀請專家來校報告指導,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開掘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學校引導教師加強課題研究,促教師專業發展。如學校通過《小學學科教學落實創新教育的探索與研究》課題研究,多次邀請縣內外專家來校進行教育科研講座,使教師理解和掌握教科研的意義和方法;組織教師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意義、探究性學習的策略、新課標的意義等專題學習討論活動,使教師掌握新的教育理論并運用于實踐。通過課題研究,教師不斷創新,深化教學改革,實現專業發展。
四、關注生活方式
人的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決定了人的生存并不是簡單的生理上的“活著在不同的社會環境和文化中,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的生存方式都可能不同。在現代社會,發展已成為一種生存方式,“在發展中求生存”成為人實現成功的第一策略。
學習化生活,應是現代人的一種最佳生活方式。它可以實現:發揮潛能,體現本質;適應變化的世界;發展生存的提前,在信息時代,在新課程時代,我們尤其要引導教師過學習化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工作中學習、研究中學習。首先,推動教師個體的學習:學校出臺教師購買教育理論書籍、教育報刊給予經費補助制度,要求教師,每年有一定經費用于購買書籍、訂閱報刊,落實具體的教師讀書要求;將訂閱報刊、完成讀書情況,都列人教師考核之中,以此促進教師學習。其次,學校著力打造學習團隊,組建學習小組開展學習活動,通過自學、小組討論交流、學習點評等方式,引導教師學習,形成濃郁的學習文化。再次,學校基于瑞博平臺,為每位教師建立成長博客,構建了教師學習、交流、互動、共享的平臺。通過成長博客,每位教師都建成了自己的資料庫,增加了教育教學信息量,積累了大量的資料;構建了教學群體研討與交互的平臺:學習心得、教學反思、教學設計,成為教師們研究的話題,教師們直接在網上進行探討;共享了教師的精神生活:教師的學習心得、讀書筆記、游記散文、生活照片等等,帶給廣大教師一種富有而充實的精神食糧。
讓學習成為教師的一種生活習慣,接受思想,學會思考,提升智慧,豐富經驗,使教師永遠是一個強者。
在倡導“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今天,學校管理者應自覺地實踐教師管理從“工作體”向“生命體”的本源回歸。真心關注教師生命,引導教師將自身的發展目標由工作層次提升到生命層次,激發教師生命活力,達成教師快速成長。生命之情蕩漾,生命之樹常青,這樣的校園才是充滿活力的生命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