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的制作
陽春三月,春風和煦,正是放風箏的好時候。在碧草如茵的大地上,在寬廣開闊的廣場上,到處可見放風箏的人群,放眼望去,那深藍的天空中,“雄鷹”凌空展翅,奮力翱翔,“彩蝶”隨風飄擺,翩然起舞,“巨龍”騰空而起,直沖霄漢……每一只風箏都是精美的藝術品,都凝集著作者的心血和智慧。
我國是風箏的發源地,有著悠久的歷史,精良的制作工藝。曾多次舉辦國際風箏藝術節,使這古老的文化大放異彩。
我們中學生繼祖國優良傳統,培養動手的能力,制作風箏是一個很好的訓練項目。那么,怎樣用現有的普通材料制作出精美實用的風箏呢?
要做風箏,首先要扎架,這是風箏制作的基礎,也是制作的首要環節。一般有條件的地方,扎架要用竹蔑,這種材料質地堅實,柔韌性強,很便于彎曲,綁扎。如果一時沒有竹篾,可以用蘆葦桿代替。
風箏架的結構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制成多種形狀,或三角形,或菱形,或蜻蜓蝴蝶形等。、由于風箏在空中時控制平衡的需要,風箏架一般都制作成軸對稱的圖形。這樣不僅重心穩定,而且便于控制,能保證風箏正常飛行。
風箏架的制作很簡單,只需按照設計好的形狀把竹篾之間需要連接的地方用風箏線綁牢。對于那些復雜的不易一次成形的結構,可以把它分解為若干個三角形,這樣從局部入手,拼接成形。
有了骨架,還要添上血肉,使之豐滿動人,這就是裱糊。本著結實、輕便的原則,最理想的裱糊材料是絹,當然用綿紙也是可以的。裱糊時,把整張的紙正面朝下平鋪在地上展開,鋪平,將剛剛做好的風箏架放在上面,按照其形狀用剪刀剪出比架略大的紙片,然后沿骨架向上折起(邊緣處約為2?3厘米),用膠水粘在風箏架上就可以了。
待膠水干后,紙片就完全附在風箏架上了。這時可以用水彩在紙上畫出各種精美的圖案:五色斑斕的彩蝶,憨態可掬的熊貓,安詳純潔的白鴿,競相戲水的鴛鴦,更有那矯首長嘯的金龍……畫好圖案后,還可以加上各種裝飾:一串風鈴,幾條緞帶。但要注意,風箏是靠空氣流動時產生的浮力升上天空的,因此它的裝飾物不宜過多過重,否則會增加風箏的重量,增大升空的難度。
到此,風箏的制作已大體完成,剩下的任務就是拴線和試飛了。這兩個環節非常重要。風箏是順利升空還是打轉跌下,關鍵在于拴線。用3根十厘米左右的風箏線,分別拴住風箏架的3個點,這3個點一般要組成等腰三角形,而且底邊上的中線要恰好與風箏架的對稱軸重合。這就需要制作得準確,精細。
試飛過程是對風箏的調試。打轉是放飛時最常見的現象,這是風箏重心不穩的表現。維修的方法一般是對風箏架和拴線進行適當調整。當幾次調整之后,迎接我們的將是風箏上天時無限的喜悅。_生命在于運動。扎放風箏不僅能開發智力,動手動腦,而且能夠鍛煉身體,陶冶情趣。青少年朋友,讓我們一起動手,制作出更多更好的風箏來,讓風箏帶著我們的喜悅,飛上天空。
本文圍繞風箏制作的過程,有條理有順序地介紹了風箏制作的五個環節架、裱糊、畫圖、拴線和試飛。
五個環節中,“扎架”是基礎,也是首要環節;“拴線”是關鍵環節,所以文章詳細介紹,其它環節則介紹得比較簡略。由于材料詳略處理得當,使重點突出,把制作風箏的過程說得十分清晰。本文在說明中,夾入描寫、記敘,使語言平實中見生動。開頭的描寫引人注目,收尾千凈利落,深化內涵。不失為一篇成功的習作。